刑事司法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就是“既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纵一个坏人”。但是,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刑事司法制度下面,这都是做不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刑事错案的发生具有不可避免性,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在当今世界,不仅法制不太健全的国家有刑事错案,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也有刑事错案。例如,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
张明楷:犯罪之间的界限与竞合
【学科分类】刑法总则
【出处】《中国法学》2008年第4期
【摘要】两个犯罪之间具有排他关系时,才存在明确的界限;刑法理论为区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所提出的观点往往缺乏法律根据,曲解构成要件,没有现实意义,增加认定难度;妥当的做法应是,不必讨论犯罪之间的界限,正确解释各种犯罪的构成要件,对案件事实由重罪[……]
叶维丽:七伯伯叶笃正
七伯伯叶笃正走了,享年九十七周岁。寿终正寝,功德圆满,按民间的说法,应该算是“喜丧”了。
我还是悲从中来,止不住地流泪。
三伯在时,一次三娘说,“你三爸爸……”我记住了这个叫法。现在我七爸爸走了。我在雁北农村插过队,很明白在乡土传统的眼中,我们的血缘关系有多近,虽然我们这个家族已经离开乡村一百多年,[……]
羽戈:一个检察官的坚守与放弃
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当官不能守正义,不如回家去种地。这后半句,在检察官张旭民身上应验了。尽管严格来讲,检察官不是官,其所对应的行政级别,犹如蛇足;张旭民的辞官(提前退休),与正义的关系,说近也近,说远也远。
据《时代周报》报道,2013年8月26日,张旭民向山西省人民检察院政治部递[……]
贺卫方:建设透明法院
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化,司法公开的问题愈发引人注目。不过,稍微考察历史就会发现,司法公开乃是我国一贯倡导的原则。我国第一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就明确规定了公开审判的原则:“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所谓“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其实也没有什么法律加以规定,按权威解释,是指“[……]
刘仁文、刘泽鑫:刑讯逼供——冤假错案的罪魁祸首
站笼(美国摄影师詹姆斯·利卡尔顿1900年摄于上海)
上世纪50年代初期,“镇反”运动中的大会情景
河南省柘城县农民赵作海(左前),因被刑讯逼供而承认杀人,在监狱服刑10多年后,因“被害人”赵振晌突然回家,最终被证明是一起典型的冤案。
在刑事讯问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从身体或精[……]
陈兴良:身份犯之共犯——以比较法为视角的考察
【内容提要】共犯与身份是刑法理论上一个较为疑难的问题,德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刑法典对此都有明文规定,因此形成关于共犯之身份犯的教义学原理。我国刑法并没有关于共犯与身份问题的一般性规定,而只是在刑法分则中存在个别性规定以及在有关刑法解释中存在规定,并且这种规定也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本文采用德日刑[……]
秦前红、涂云新:薄熙来“罪与罚”之法理省思
——一种关于“法治”的司法评论
【作者简介】秦前红,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涂云新,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薄熙来;“薄熙来案”;法治主义;庭审;司法评论;命运
引言
近人梁启超曾感慨:“夫以一国处万国竞争之涡中,而长保其位置,毋俾陨越,则舍法治奚以哉。”若以今日“薄熙来案”之审[……]
何家弘:为何错案在中国能够一次次被复制
【学科分类】刑事诉讼法
【出处】中国证据法网
【关键词】刑事司法;错案
【写作年份】2013年
【正文】
2013年,刑事错案一次又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浙江张氏叔侄冤案,到河南李怀亮冤案,再到萧山五青年冤案,再到安徽于英冤案。
为什么错案在中国能够一次次被复制?从证据的角度而言,很多人会说[……]
赵秉志:论我国宪法指导下刑法理念的更新
【学科分类】刑法学
【出处】《河北法学》2013年第4期
【摘要】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其所蕴涵的控权思想和人权保障价值被贯穿于整个中国刑事立法之中,对我国的刑法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国刑法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我国刑法理念的更新主要体现在基本树立了罪刑法定的理念,适度犯罪化的理念,保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