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民:对中国法律人的忠告

——推进中国法治迫切需要几个新观念和新术语

一、由被侵权者眼中的N种侵权者看程序正义需要“温和的土壤”

“被侵权者”又称“受害者”,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受伤害的人”。首先不妨问这样一个问题:有哪些自然人、法人或者哪些力量可能伤害受害人?又或者一个普通人有可能受到哪些人或哪些力量的伤害?一些法学家遇到这[……]

Read more

高一飞 高建:论我国公安机关的刑事立案公开之改革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1120)

原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第43—52页。引用或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摘要公安机关刑事立案公开制度,包括向社会公众发布格式信息并向诉讼参与人及检察机关发布非格式信息两部分。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在信息公开量、信息接受主体等方面,我国的刑事案件立[……]

Read more

羁押场所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宪法反思

一、公权力机关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一切地点都属羁押场所

羁押是指公权力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终审判决前的暂时关押以及对已决犯的限期关押。羁押场所就是指公权力机关暂时关押未决犯和限期关押已决犯的地方。那么羁押场所具体包括哪些处所,这是首先必须要搞明白的问题。笔者认为,羁押场所这个概念的外延,应该涵盖公[……]

Read more

赵秉志 彭新林:我国当前惩治高官腐败犯罪的法理思考

【摘要】腐败犯罪是当前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在腐败犯罪中,高官腐败犯罪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在我国刑法目前对严重腐败犯罪配置死刑的情况下,对于罪行极其严重的腐败犯罪高官依法判处死刑包括立即执行,与当前限制、减少死刑适用的改革并不矛盾;对高官腐败犯罪案件实行异地审判,主要是为了排除干扰[……]

Read more

张建伟:《水浒传》的法律世界

梁厚甫称《水浒传》为“反法制小说”,《水浒传》中的法律世界,从另一面看,也可以称为“反法制的世界”。鲁智深的禅杖、林冲的花枪、武松的尖刀、李逵的板斧,无一不是法制之敌。水浒英雄在上梁山落草之前,有些身陷囹圄,经历生命危险,全靠鲁智深的禅杖、李逵的板斧等搭救;有些家被惨祸或遇有冤抑,期望官府主持正义,[……]

Read more

许章润:政权为主,政府为客

想当年,吕不韦喟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斯有所然,竟无所然。转瞬两千年,黄梨洲由此伸论,“天下为主,君为客”,言有所指,慨乎能指。因为,主客既定,则民贵与君轻,一人与天下,轻重、大小与尊卑,遂泾渭分明。而且,若说“民贵君轻”不过标示了“轻重”,则吕黄此论,早已自本体论上剥夺了君主的主[……]

Read more

方流芳:法律人为什么容易学坏?

1.法律人的豪言壮语

进入中国政法大学之后,每个学生都会感受到话语的分量,如:“一生一世法大人”—一个有关人和机构依附关系的隐喻;又如:“本校是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一个有关自己和同行关系的自我评价。中国政法大学本科学生的入学誓词是一个典型的拔高法律人形象的话语:

“当我步入神圣政法学府之时,谨庄严[……]

Read more

张培鸿:重罚与轻判可有准绳?

12月3日,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江西农大原副校长廖为明交通肇事一案作出终审宣判,撤销了一审法院三年有期徒刑的实刑判决,改判其缓刑。

这则判决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尽管前后两次判决都是三年徒刑,然而一个关押一个不关押,差别不言自明。南昌中院给出的理由,其中竟然包括廖属于我国农业领域的高科技应用型人才。这无[……]

Read more

龙宗智:进步及其局限——由证据制度调整的观察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证据制度是一个重点。其缘由一是因为证据问题是诉讼的核心问题,刑事诉讼程序均围绕证据的搜集、使用以及利用证据确定案件事实而展开;二是从司法实践看,产生冤假错案的主要原因是证据的搜集、使用和判断发生错误,而提高案件质量防止冤错需要合理的制度框架与规范保障;三是由于现行法的证据规范过于粗[……]

Read more

警惕“有罪推定”:虐童案的反思

对于沸沸扬扬的虐童案,我和很多人一样一直在关注,媒体也在关注——是罪还是非罪,此罪还是彼罪?我也一直想对此发表一些观点,想说点什么,但因有其他事务占据着我的时间和精力,使我无法静下心思考,所以一直没有说什么。今天看到了《新京报》刊出“警方释疑虐童案:拘她依法放也依法”(http://www.bjn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