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络文化成为预防贪污腐败的防火墙浅谈对网络廉政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孟德斯鸠曾经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一切制度的设计都将人性假定为其为潜在的“腐败者”,这也就导致了政府在制度的建设同时不可避免的需要防范腐败,遏止权力寻租的空间。随着我国社会文化建设的不断加强,廉政文化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导向性作用越来越大,廉政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浪潮汹涌澎湃,网络文化对廉政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形成了一张“舆论之网”,成为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传播媒介。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数据表明:2007年初,中国网民总数已突破1亿,其中使用宽带上网的人数为5843万,36岁以下的用户占网民总数的78[……]

Read more

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中的若干疑难问题探讨

合同诈骗犯罪是从传统诈骗罪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犯罪,它不仅侵犯他人的财产权,还严重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冲击了诚实信用的商品交易原则,所以对此类犯罪的正确认定和严厉打击对刑事司法实务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所在的新都法院2007—2009年共审理合同诈骗案15件,其中仅2件中的2名被告人未对公诉机关的指控提出重大异议,其余案件当事人及其辩护人均提出辩护意见,其意见包括以下几种:(1)被告人从头到尾都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主观目的,而合同诈骗罪是直接故意犯罪,无目的则无犯罪;(2)被告人与对方当事人未签订书面合同,不应以合同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3)被告人在签订合同时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只是由于在合同[……]

Read more

香港废除死刑之路回顾:20年间暴力犯罪未增长

2013年4月,距离1993年4月香港废除死刑正好过去了20年,近日,不少香港民间团体举行各种活动纪念废除死刑20周年,并宣传废除死刑的理念。
香港是华人社会中较早废除死刑的地区,但是死刑在香港的废除并非一帆风顺,这个过程可以用一波三折来形容。香港废除死刑20年来,并未出现暴力犯罪增长的势头。
终身监禁为香港最严刑罚
香港刑法中原本是有死刑的,香港在被割让之前一直适用《大清律例》。《南京条约》签订后香港开始逐步适用英国的法律。在《中英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条约》签订后,整个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港英政府大量制定刑事法例,内容涉及各个方面。
在这些条例中,都规定了死刑条款。当时香港的死刑主要适用[……]

Read more

刑法视角下的网络数字化财产问题研究

【学科分类】刑法学
【出处】《东方法学》2012年第5期
【摘要】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网络数字化财产的刑法保护问题日益突出。作为新的财产类型,其法律属性应该得到确认,刑法保护的必要性得到肯定。根据现有的刑法体系,网络数字化财产的保护一部分可以纳入传统的罪名之中,并形成基本的罪刑阶梯;另一部分则应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增补罪名或运用刑法解释予以解决。建立科学的网络数字化财产的评估体系,形成较为合理统一的价值标准。除刑法外,完善各个部门法对网络数字化财产的保护措施,建立立体化的保护机制。
【关键词】网络;数字化财产;刑法保护
【写作年份】2012年

【正文】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全球的经济带来新[……]

Read more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审查程序的反思与建构

【内容提要】我国在立法和司法解释层面已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相关程序规定特别是审查程序的缺失或不可操作性导致践行效果欠佳。从审查主体看,我国“一元式结构”的刑事司法体制决定只能由庭审法官审查。从审查形式看,适用独立程序审查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看,证明责任由控方承担;新《刑事诉讼法》采用的是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此标准虽有进步,但要求尚属过高。

【关键词】非法证据排除审查主体审查形式证明责任证明标准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法庭对于那些以非法手段获取的控方证据排除于法庭之外,拒绝在法庭上使用的规则。该规则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源于美国,后来对其他国家的刑事诉讼制度及联合国[……]

Read more

张宏杰、吴稼祥:中国人怎么变成了今天这样

主题:中国人怎么变成了今天这样–国民性格与制度的关系

时间:2013年6月1日下午

地点:德胜门字里行间书吧

嘉宾:张宏杰吴稼祥

主持人: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字里行间一起欢度儿童节,首先介绍一下嘉宾,今天请到的两位嘉宾是张宏杰老师和吴稼祥老师,我是“读行者”的主编康慨。我们今天沙龙的主题叫“中国人怎么变成今天这样–国民性格与制度的关系”。

这个题目的缘起是因为张宏杰老师出了一本书《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副标题是“专制制度的演进导致国民性格大倒退”。这里我特别想说一下,专制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的专制制度,在这个制度下中国人变得越来越聪明。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天堂的门坏了,天使说要招标重修这个[……]

Read more

抢劫后挟持被害人索取财物的行为构成抢劫罪?

案情:某日晚上,万某酒后路遇女青年李某,即用随身携带的长钉进行威胁,劫取现金200元,并挟持李某到附近自助银行机取出500元。后万某仍不甘心,将李某挟持到一宾馆内,强迫李某给朋友打电话借钱,往其银行卡上汇款2000元。次日上午,万某跟随李某到自助银行机将款取出据为己有。
分歧意见:对万某劫取700元的行为构成抢劫罪无争议。但对其抢劫后挟持被害人索取财物的行为如何定性,存在三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万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挟持被害人至宾馆内,以限制人身自由相要挟,勒索现金2000元,其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万某以索取财物为目的,挟持被害人至宾馆内,对被害人进行控制,进而索取[……]

Read more

许章润:思想者以思想发声

2010年冬,许章润在48岁的本命年里,历经了一次生死轮回:初诊肝癌。3个月后,被告知误诊。
这位清华法学院教授,在《自述》里自我定义:“反感以‘主义’定位,非要借用,则标榜文化保守主义、政治自由主义、学术宽容主义、生活温情主义。有政治意见,无党派。主办刊物一份,主编丛书两套,出版著作三、四种,译述五、六部,讲授课程七、八门。两鬓白发如星,遂集宋明人句,‘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宽其程限,紧着功夫’,自勉复勉人。媒介东西的‘冰人’既做不得,小学者便是归宿,于是心旷神怡。”
今年1月,他的散文、短论集《坐待天明》出版,在书中开篇一文里,他引用了德国启蒙时代的一句名言——“一个民族精神上的黑暗经常必会[……]

Read more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构成要件的解释与认定

“涉众型经济犯罪问题研究”课题组

【内容提要】以刑法的实质解释论为立场,在认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构成要件要素上能够实现罪刑法定原则下刑法的公平与正义。具有吸收公众存款资格的金融机构能够成为该罪的主体;该罪的行为对象“公众”可界定为具有社会性(或特定的但具有随时向社会性发展的可能)的多数人;该罪中的“非法”是为特别提示司法工作人员注意:单位或个人依据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而吸收公众存款的,则具有违法阻却事由,不成立该罪;对于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之中的“变相”,应对其作实质性的理解,即通过各种手段不以“存款”的名义出现,可能吸收能够变现成资金的实物,最终达到了存款的目的,同样应入罪。
【关键词】非法吸[……]

Read more

论死刑除刑情节的内容及其逻辑位置

一、中国死刑政策变迁

中国的刑事政策直接影响着死刑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关于中国的死刑政策,经历了从宽缓到严苛,再到宽缓的发展过程。1940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论政策》一文中指出:“应该坚决地镇压那些坚决的汉奸分子和坚决的反共分子,非此不足以保卫抗日的革命势力。但是决不可多杀人,决不可牵涉到无辜分子。”{1}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必须坚持少杀,严禁乱杀。主张多杀乱杀的意见是完全错误的,它只会使我党丧失同情,脱离群众,陷于孤立。”{2}同年在《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中重申:“必须严禁乱杀,杀人愈少愈好。”{3}1951年,在《镇压反革命必须实行党的群众路线[……]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