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不可罚行为研究

【摘要】事后不可罚行为是指在状态犯的场合,为了确保、利用或处分本罪行为所获不法利益而针对同一法益(即本罪法益)实施的,尽管形式上符合相关犯罪的构成要件,但因未超过原法益侵犯范围和程度而不可罚的行为。法益侵犯说基础上的构成要件解决理论是事后不可罚行为的理论根据。事后不可罚行为是与法条竞合并列的一种本来一罪的类型。只有在正确把握上述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实践中才能正确认定和处理事后不可罚行为及其司法适用问题。
【关键词】事后不可罚行为;法益侵犯;本来一罪

引论

司法实践中,对盗窃后窝藏或者毁坏赃物的行为不予处罚,解释论上将这种情况称为“事后不可罚行为”。[1]但窝藏赃物的行为原本就不符合《刑[……]

Read more

驾车追赶抢劫者致死系防卫过当?

行为人遭遇抢劫后或者发现路人被抢后,迅速驾驶机动车追赶抢劫者并造成其重伤或者死亡,那么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对此,各地司法机关处理方法不一,争议较大。事后防卫说认为,行为人撞伤或者撞死逃逸中的抢劫者,属于不法侵害结束后的事后防卫行为,不成立正当防卫,应根据行为人实施追赶行为时的责任内容确定其刑事责任。特殊正当防卫说认为,防卫者不仅可以对抢劫行为实施一般正当防卫(刑法第20条第1款),还可以实施特殊正当防卫(刑法第20条第3款),不受防卫限度条件的限制,不负刑事责任。防卫过当说认为,行为人撞伤或者撞死逃逸中抢劫者的行为,应按照防卫过当的原则解决其刑事责任。

笔者赞成防卫过当说,即认为应将上述[……]

Read more

暂予监外执行的权利性质及制度完善

【摘要】暂予监外执行既是道德权利也是法定权利。作为权利,暂予监外执行的限制必须符合“适当性原则”与“必要性原则”。为保障暂予监外执行的实施,需要完善申请主体、裁判主体及裁判方式等规则。
【关键词】监外执行;人道;公正;权利限制;实施性规则

暂予监外执行(下文简称监外执行)的性质究竟属于权利还是权力,是关系到监外执行制度适用和完善的根本性问题。本文认为,监外执行系受刑人的权利而非国家权力。因此,对监外执行制度的完善应沿着保障权利的思路展开。

一、监外执行的性质之争

(一)权利与权力之争

关于监外执行的性质,理论界有权力说与权利说之争。权利说主张监外执行是受刑人的权利。如有学[……]

Read more

最后的人道:死刑与注射死刑

2013年3月1日,湄公河惨案主犯糯康由云南昆明中院依法执行注射死刑。糯康不会想到,此次执行注射死刑的法院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执行注射死刑的法院。1996年3月17日,新的《刑事诉讼法》完成修订,注射死刑成为与传统的枪决死刑并列的死刑法定执行方式之一。1997年1月1日,新法生效。同年3月28日,昆明中院依法执行了中国历史上首例注射死刑。与媒体全程直播的糯康案不同的是,首例注射死刑是秘密进行的,至今几乎默默无闻,被执行人的名姓、背景乃至于案情也不得而知。首例一开,作为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重要政策取向,全国各地竞相为注射死刑的执行进行各种制度与技术配套,逐步将注射死刑常态化,使之成为中国死刑执行的[……]

Read more

检察院公诉工作如何应对修改后《刑事诉讼法》

刑诉法本次修改,在庭审方式改革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增设了庭前预备会议,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扩大了律师取证、会见、阅卷等权利,并对简易程序进行了重大修改,进一步凸显了程序正义的独立价值,宣告了控辩式庭审方式的全面确立。机遇与挑战并存,刑诉法的修改既给检察院的出庭公诉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的要求,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所的发展机遇。

一、刑诉法修改给检察公诉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带来更多控辩双方的直接对抗

1、本次刑诉法修改扩大了原指定辩护的范围。一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案件,二是当事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2、明确当犯罪嫌疑人具有法律规定适用法律[……]

Read more

论我国刑事判例制度的建立

【摘要】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中,已呈现出同时倚重制定法和判例法的趋势。而目前我国法律的正式渊源仍是以宪法为核心的各种制定法,判例被排斥在外。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新型案件、疑难案件层出不穷,制定法本身不可避免的滞后性与相对稳定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审判实践的混乱与盲目。最高人民法院开始公布典型案例指导法院审判工作,有些地方法院也开始有限采用判例形式的审判方式,来弥补立法的缺陷。只是判例始终未取得法律上的认可。因此,本文将论证在我国建立刑事判例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构建刑事判例制度的具体设想。
【关键词】法系;判例;刑事判例;创制
【写作年份】2013年

【正文】

一[……]

Read more

索要利益性指标是否构成受贿罪

案情:李某系云南省弥勒县某镇镇长。2011年7月,李某利用担任镇长职务便利,得知某厂运煤车指标在当地竞价拍卖可达到21万至22万,向该厂索取了一辆运煤车指标,并利用职务便利将该指标落到某村委会,后以20万元价格卖给某村民黄某。

分歧意见:对李某是否构成受贿罪存在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李某不构成受贿罪。李某确有利用职务之便,向某厂索要运煤车指标行为,但运煤车指标不是钱、财、物,不具有重大财产性利益,其数额无法认定,仅是违反相关纪律规定,李某行为不构成受贿罪。

第二种观点认为,李某利用镇长职务之便向某厂索要运煤车指标,由于远煤车指标具有重大财产性利益,其行为构成受贿罪。

评析:笔者同意第二[……]

Read more

检察改革视域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摘要】在实质上建立并贯彻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我国检察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总结实践试点的经验、吸取地方性立法成果的基础上,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终于通过两个证据规定和2012年刑诉法得以真正确立。检察机关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应当就其在非法证据线索的发现、非法证据排除的启动和非法证据的审查等方面的活动做出较为详细的规定。
【关键词】检察改革;非法证据排除;两个证据规定;刑诉法再修改;证明责任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于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并为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立法所规定。我国在1996年修订刑事诉讼法时,完善了有关防止非法取证的规定,但非法取证仍是过去十多年困扰各界的[……]

Read more

解读新《刑事诉讼法》之刑事和解程序

【摘要】新《刑事诉讼法》关于刑事和解程序有三个条文。通过梳理关于刑事和解程序的已有司法实践和学术讨论,可以描绘一幅当下刑事诉讼法对其的吸收和抛弃的全景图;在此基础,在诉讼结构的关照下分析条文的具体内容,新《刑事诉讼法》在刑事和解程序中取得的成就和缺陷则凸现出来,以为将来的司法实践、学术讨论提供了互动的新机会。在将来的互动中,关于刑事和解程序的规则不断完善、司法权威也不断提高,当事人权利也得到更充分的保障。
【关键词】新《刑事诉讼法》;和解程序;刑事和解
【写作年份】2012年

【正文】

一、刑事和解程序入法
2012年《刑事诉讼法》实现了自1979年以来的第二次重要修改。这次修改涉及内容甚广[……]

Read more

危险驾驶罪法律适用之惑

2011年5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检察院共受理危险驾驶案件160件160人,提起公诉156件156人,法院全部作有罪判决。占同期刑事案件的5.43%,人数的3.27%。

从南海区受理的醉驾案件来看,数量和发案地点不平衡:一是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例行检查的覆盖面较小,检查没有常规化、例行化,存在疏漏;二是南海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在非主城区地带,以两轮摩托车为主要交通工具。所办案件以非主城居多,主城区67件,其余89件发生在非主城区。

根据查获原因不同,可以分为:一、交警部门例行检查发现的42件;二、发生单车事故的20件;三、发生多车事故的87件;四、本人报警的2件;其他情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