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国际上对人权保障的呼声不断加强,在法律规范中亦有相应体现。这在刑事诉讼法领域中就意味着加强民主,加强诉讼中的人权保障。我国现今在经济上不断与国际经济体系磨合、接轨的同时,在法律上也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势。尽管各国规定被害人对公诉权行使的监督和制约的具体举措不同,但总的来看均是着重于对公诉机关审查[……]
论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立法完善
2004-2-17【大中小】一
证人证言是世界各国刑事诉讼中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证据,在我国刑事证据体系中也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证人出庭作证是充分发挥证人证言这种证据作用的关键环节。所以,证人出庭作证已成为各国刑事诉讼法普遍确立的制度,也是当今刑事审判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
对我国刑法理论关于犯罪形态的再认识
犯罪形态是指犯罪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停顿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明文规定了犯罪预备、犯罪中止及犯罪未遂三种形态,而对犯罪既遂未作概括性的界定,同时对犯罪未遂所作的界定又是缩小了外延的限制性界定,由此引发了关于犯罪形态的诸多争议。
关于犯罪形态,目前我国刑法理论界的定论是,犯罪形态分[……]
论新刑法中正当防卫的界限
一、正当防卫的本质与形式
近代刑法理论认为,正当防卫是将本来应由法律保护的利益在法力所不能及的紧急情况下,赋与公民奋起自卫的一项正当权利,它本身意味着对国家刑罚权的一种补充。大陆法系刑法理论通常认为正当防卫属于阻却行为违法性的事由之一,而我国刑法理论认为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行为同属于“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
刑事判决书出现刑期计算错误不容忽视
刑事判决书是刑事诉讼中的重要法律文书,体现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然而刑事判决书中对被告人刑期起止时间计算错误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据统计,河南省邓州市人民检察院在监所检察中发现刑事判决书中出现刑期计算错误,2003年1件1人,2004年1件1人,2005年仅元至8月份5件5人,呈大幅度上升的趋势,这不仅侵[……]
犯罪构成理论:从要素集合到阶层体系
刑法学必须自成体系,……才能保证有一个站住脚的统一学说,否则,法律的运用只能停留在半瓶醋的水平上。它总是由偶然因素和专断所左右。——李斯特
一、本文写作的目标、方法与思路
在浩繁纷复的中外刑法学理论中,存在着种种重要的理论争鸣,比如关于共犯问题,关于解释论问题等等。然而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决最终必然落[……]
我国海峡两岸犯罪未完成形态之比较
犯罪未完成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中途停止下来,犯罪未进行到终点,行为人未完成犯罪。根据犯罪停止的原因或停止时与犯罪完成的距离等的不同,犯罪未完成形态可再分为犯罪预备形态、未遂形态和中止形态。我国海峡两岸大陆与台湾刑法因其继承或移植的基础各不相同,大陆与台湾刑法关于犯罪预备、未遂、中止[……]
我国司法鉴定体制之重构
【摘要】随着司法证明方式的变化,鉴定结论在诉讼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但现行司法鉴定体制难以适应现实的需要。重构我国司法鉴定体制,应当围绕鉴定权的归属与控制问题,重点从弱化鉴定机构的官方色彩、加强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资质控制、赋予当事人自行委托鉴定人的权利、充分发挥鉴定人协会的行业管理职能、健全[……]
从报应到宽恕
一、刑事和解:对传统报应性司法模式的冲击
日本刑法学者牧野英一指出:“报应刑主义是回顾性的,目的刑主义是展望性的;以刑法满足报应观念和维持社会道义是观念性的,以刑法保全共同生活中的未来社会是实证的、现实的。……从报应刑移向目的刑,是刑罚与刑罚思想的进化。”报应刑主义认为,刑罚的正义性在于报应的正当性,[……]
关于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认罪案件”的实践思考
所谓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认罪案件”,是指部分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刑事案件,在“被告人对被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实无异议,并自愿认罪”的前提下,简化审理程序,快速审结案件的一种审理方式。这一概念的形成是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成果。它经历了从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将“严格执行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