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必须严格规范

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规定,被取保候审人违反前款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被取保候审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取保候审期间未违反前款规定的,取保候审结束的时候,应当退还保证金。但在司法实践中有些办案部门未能严格执行这一规定,表现为:1[……]

Read more

罚金刑问题与对策

现行刑法自1997年10月1日起开始实行,罚金刑的适用情况如何?据笔者对河南省开封市某区法院1997年10月至2004年9月判决适用罚金刑的案件进行分类排队,该院7年来判决适用罚金刑的案件共364件421人,其中单处罚金61件79人,已全部执行完毕,执行率100%.其中并处罚金的执行83件92人,执[……]

Read more

浅析查办职务犯罪要案党内请示报告制度

查处大案要案对震慑职务犯罪,遏制腐败进一步蔓延,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改善党和政府的形象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但由于各地党委对要案查处工作请示报告有不同的要求,为加强和规范党委对反腐败工作的领导,促进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2002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下发豫文[2002]18号文件中共河南省委批转的通知,[……]

Read more

精神病人暴力犯罪的成因和对策

社会上流传一句民谣:“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不要命的怕有精神病的。”民谣折射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精神病人暴力犯罪后求法无助的现状和群众对这种状况的无奈。我国有16000名暴力犯罪精神病人,已经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安全、破坏了社会稳定。8月4日北大幼儿园的惨剧让我们惊心动魄,更让我们感到沉重的是:[……]

Read more

对轻微犯罪实行“轻重控制”的对策思考

2007-4-9【大中小】李志平*

[摘要]近年来,广州轻微犯罪居高不下,已经成为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遏制。“轻重控制”主张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轻微犯罪中具有反社会人格的犯罪分子,以达到更加有效地遏制和预防轻微犯罪、减少人们对犯罪的恐惧感和忧虑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

Read more

罪刑法定与社会危害性的冲突――兼析新刑法第13条关于犯罪的概念

新刑法的颁布施行,是我国刑事法制建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尤其是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化,其所含载的现代刑法的信息,使得中国刑法典传统刑法的面貌为之改观。但是,刑法的现代化并不是吸收了几个原则,增加了条文所能体现的。刑法典的补充、修改、完善直到完备,必须全面系统地贯穿和体现现代刑法的精神。本文就罪刑法[……]

Read more

刑事证据运用中的认识误区

证据是诉讼的灵魂和核心,在某种意义上,整个刑事诉讼过程就是一个发现、收集、固定保全、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过程。然而,在这个“证据流程”中存在许多认识误区需予澄清,否则将会影响到案件的正确处理。

被告人口供是“证据之王”

所谓被告人口供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

Read more

自首制度研究

朱亚峰【摘要】自首制度研究(摘要)自首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刑罚裁量制度,是我国刑法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的鲜明体现。自首制度的设立与完善,有助于犯罪分子悔过自新、改恶从善,有助于节约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有助于深挖余罪,鼓励人民群众积极主动的与犯罪分子、犯罪行为作斗争,完备自首制度,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对现[……]

Read more

共同犯罪中止的有效性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是谓共同犯罪。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是谓犯罪中止。

实践中,个体行为的犯罪中止不难认定,但是,该行为如果发生在内部关系错综复杂的共同犯罪中,其犯罪中止的有效性如何把握值得探索-关于共同犯罪中止有效性的认定标准,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先后出现了[……]

Read more

刑法机能规范思考

作者: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兴良

刑法的任务、机能与目的,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可以在互相联系中理解。我们不能以我国刑法第二条表述的刑法的任务只涉及保护法益,而没有涉及刑法机能中的规范机能、保障机能,因而得出刑法的任务不能等同于刑法的任务的结论。在我看来,我国刑法第二条规定的刑法任务,实际上就是刑法的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