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刑事诉讼文化的双重性格

【学科分类】刑事诉讼法
【出处】《比较法研究》2013年第02期
【摘要】中国传统刑事诉讼文化在整体上呈现出由对立矛盾因素组合形成的双重性格,具体表现为制度构造上的程序与恣意、基本精神上的恤刑与滥刑、思维方式上的直觉与理性。理解和把握这一特征,有助于我们在历史的反思中寻找其对现实建构的意义。
【关键[……]

Read more

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民事部分执行难问题的对策思考

【学科分类】刑事诉讼法
【写作年份】2008年

【正文】
对于因犯罪行为而遭受损失的被害人救济途径,我国刑事诉讼法设计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即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引起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的活动。基于各种原因,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民事部分的[……]

Read more

刑事诉讼规则在反贪工作中的理解与适用

【学科分类】刑事诉讼法
【出处】《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第2013-1期
【摘要】此次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修订的大量内容涉及反贪工作,主要包括案件管辖、辩护与代理、证据制度、强制措施、初查和立案、侦查、关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等方面的相关规定。各级检察机关反贪部门和广大[……]

Read more

对我国看守所体制改革的一点思考

【学科分类】诉讼制度
【摘要】本文从“看守所”的概念、历史发展及其现有体制出发,剖析了现行看守所体制存在的弊端,通过分析得出其症结在于对看守所定位的偏差,随后提出“看守所中立”的设想,即将看守所从现在的由侦查机关管辖转向归属于“中立”的司法机关,并从机构、制度、思想三个方面对这一设想作出了具体阐释。[……]

Read more

刘长 周楠:中国式专家证人出庭

公诉方和被告方都可以请专家辅助人出庭,不过,就目前控辩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新规对于后者的意义更为重大。

专家坐哪边?看似不重要,其实很重要。陈卫东认为,专家应坐在申请一方的旁边。专家应该参与质证,而非仅仅是陈述意见。

从法庭上给同行挑刺归来,法医专家刘良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经手过的法医鉴定文书,“一[……]

Read more

刑事辩护策略的解读与运用

【内容提要】刑辩律师应根据不同案件的不同情况,同一案件的不同阶段,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辩护策略。按照不同角度,刑事辩护策略可分为:有罪辩护与无罪辩护;法律辩护和事实辩护;实体辩护与程序辩护;定罪辩护与量刑辩护。作为刑辩律师,熟练掌握并会灵活运用策略是必要的:一是深刻认识刑辩律师的法定职责并正确把握[……]

Read more

左卫民:中国应当构建什么样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摘要】在辩护率尤其委托辩护率持续低迷的情境下,逐步扩大刑事法律援助的适用范围以提高辩护率已成为维护被告人权利的重要进路。不久前公布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虽对此作出努力,将应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犯罪案件与可能判处无期徒刑的案件纳入法律援助范围,但基于实证调研的分析表明,这一[……]

Read more

我国刑事拘传制度探讨

【内容提要】刑事拘传是我国强制措施体系中强制性最弱的一种。历来我国刑诉法有关拘传的规定都很简略,导致其实用性差、司法适用率低。新修刑诉法出于人权保障之目的,修订了拘传制度,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拘传的对象范围、时限与间隔、适用条件、法律监督等方面。以古今对照、中西比较为视角进行探讨,可[……]

Read more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理解与适用

【内容提要】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是我国逮捕适用控制体系中的一项新措施,旨在解决捕后继续羁押必要性的问题而不是当初逮捕羁押必要性的问题。对该项制度应当从审查主体、审查程序、审查内容、审查方式及审查后的处理等诸方面进行科学构建;从未来发展方向看,应当将该制度从监督性审查改革为司法性审查。
【关键词】[……]

Read more

童之伟:落实法院独立审判,宪法是指南针

【此文之要点,以南方周末特约评论员文章(即社论)的形式,发表在2013年6月6日之《南方周末》评论版头条。现发表原稿全文。我认为,此文比较典型地反映了社宪派实施宪法的理念和技术特点。】

就宪法与法院审判活动的关系而言,过去人们通常强调宪法是各级法院独立行使职权必须遵守的根本行为准则,这当然是对的。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