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言词证据之认定标准

【内容提要】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正式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并设定了以手段为重要内容的“非法方法”判断标准。根据刑事诉讼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非法证据排除设立之目的在于规范司法行为和办案程序,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以“非法方法”作为非法言词证据的判断标准并不能够满足该制度之目的与要求,应当以程序合法[……]

Read more

被害人参与量刑程序:现状、困境与展望

【内容提要】被害人参与量刑程序是量刑程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从当前试行效果看,这一制度设计在实践中遇到一些困境。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为被害人参与量刑程序、发表量刑意见预留了足够空间。未来应区分“被害人影响陈述”与被害人的量刑意见,处理好被害人的量[……]

Read more

陈卫东: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配套规定之评析与建议

【内容提要】伴随着新刑诉法的生效,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也在实践中开始实施。由于立法审慎的态度,新刑诉法关于这一程序的设置非常单薄。尽管高检规则、高法解释和公安部规定一共用了30个条文对该程序的具体适用予以细化和规制,但关于适用条件的把握、和解的内容和方式、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的性质、和解的[……]

Read more

贿赂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的焦虑心理及其对策

【学科分类】刑事侦察学
【出处】本网首发
【摘要】焦虑是受贿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经常出现的心理状态。应用现代心理学理论框架,正确分析影响贿赂犯罪嫌疑人产生焦虑的因素,并针对受贿犯罪嫌疑人摆脱焦虑的防御机选择恰当的审讯对策,不但有助于审讯人员赢得受贿犯罪嫌疑人的信任,而且有助于审讯目标任务的实现。
【关[……]

Read more

何家弘:中国刑事司法的十大误区

【编者按】:本文为作者在10月7日“刑事冤案的成因、发现及纠正研讨会”上的发言稿,作者本人授权FT中文网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2013年,刑事错案一次又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浙江张氏叔侄冤案,到河南李怀亮冤案,再到萧山五青年冤案,再到安徽于英冤案。

为什么错案在中国能够一次次被复制?从证据的角度而言[……]

Read more

樊崇义 赵培显:我国强制措施制度的进步与发展

【内容提要】修改后刑诉法对我国强制措施制度作出了进一步完善,明确了强制措施的法律性质,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要求,平衡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刑事诉讼价值目的,体现了人文关怀,贯彻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精神,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强制措施体系,充分体现了我国立法的进步。贯彻落实修改后的强制措施,需要正确[……]

Read more

从薄案一审看被告人辩护权之保障

本案被告人薄熙来因滥用公权力而受到审判,其作为被告人的私权利却在法治的环境下得到了充分的保护,这充分说明只有法治方可抑制腐败滥权,方可尊重和保护人权,方可使国泰民安。

8月22日至26日,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薄熙来案,并于9月22日上午10时公开宣判。此次审判是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的一次重大审[……]

Read more

监狱行刑与犯罪人再社会化

2012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就是一个进步。通过监狱改造应该发生一些好的事情。什么也没发生,就等于是发生了一件坏的事情。让服刑的人能够再适应这个社会,才是监狱行刑的真正目的

“7·23”北京大兴摔婴案,残暴行径令人发指,远远超出了一般人能够理解的范畴。案件存在一个颇为重要的情[……]

Read more

顾永忠:论看守所职能的重新定位

——以新《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为分析背景

顾永忠

【内容提要】看守所的职能定位是事关看守所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看守所条例》及实践中对看守所的职能定位存在严重问题。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提高了看守所的法律地位并对看守所的职能作出了新的定位。基于此,应当制定《看守所法》,确立看守所在刑事诉讼中的独立机关地位[……]

Read more

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完善研究

一、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的发起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一)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的发起和发展

据统计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已经从50年代的30%上升到80年代的80%。进入90年代,未成年人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的比例虽有下降,但从2000年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数量又出现了反弹,并开始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