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华:刑事证明标准中主客观要素的关系

【内容提要】我国刑事证据法将“排除合理怀疑”引入证明标准之中,是从过去注重外在的、客观化的证明要求走向重视裁判者内心确信程度的重要立法尝试。这种立法尝试既不是对“证据确实、充分”标准的简单解释,也不是要降低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而是从裁判者主观认识的角度重新确立裁判者认定犯罪事实的证明标准。在[……]

Read more

手把手教你如何报案(15种常见经济犯罪)-2014版

第一部分:经济犯罪报案的基本原则

一、管辖:经济犯罪案件由犯罪地的公安机关管辖,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犯罪行为实施地、犯罪结果发生地和实际财产取得地。报案人可到犯罪地的公安局经侦支队/经侦大队报案。

二、为使公安机关能清楚地了解案件基本情况,及时立案侦查,报案时尽量提供以下资料:

1、本人的有效身份[……]

Read more

谌洪果:活出自由

帕斯卡说,人,既卑微又伟大。其卑微在于人的脆弱、渺小、有限、短暂;其伟大在于人能够自由地思考、判断、抉择与行动。自由乃人的尊严所系,因为拥有自由,人才成为茫茫宇宙中宝贵而特殊的生物。

然而,自由是有风险的,时时刻刻面临着内外的威胁。

内部的威胁是人性中的天使成分与魔鬼成分的交战。人的天性酷爱自由,但这种[……]

Read more

吴仁碧:金融凭证诈骗罪疑难问题探析

【内容提要】金融凭证指银行及银行类金融机构依法办理银行业务所使用的结算凭证;伪造、变造的金融凭证除形式要件虚假之外还包括有权制作人或无权制作人违法制作不实内容、形式要件真实的金融凭证。“使用”只指直接兑现金融凭证记载的财产权利,不包括用其质押、展示等间接使用。使用作废金融凭证或只是冒用他人真实有效的[……]

Read more

张明楷:共同犯罪的认定方法

【内容提要】我国认定共同犯罪的传统方法,存在不区分不法与责任、不区分正犯与狭义的共犯、不分别考察参与人行为与正犯结果之间的因果性等三个特点,这种认定方法导致难以解决诸多复杂案件。认定共同犯罪应当采取相反的方法:其一,共同犯罪的特殊性仅在于不法层面,应当以不法为重心认定共同犯罪;至于其中的责任[……]

Read more

郭松:刑事诉讼制度的地方性试点改革

【内容提要】地方司法机关围绕刑事诉讼制度进行的试点改革,其兴起并趋于活跃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特有的刑事司法环境所形塑出来的多种因素与多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些试点改革由地方司法机关主导,所以,它们在具体的实施中表现出了一些体现中国司法管理与司法制度的运行特点。实践中各种类型的试点改革共享类似的[……]

Read more

刘 军:性犯罪记录之社区公告制度评析——以美国“梅根法”为线索

【内容提要】为了预防性侵害犯罪案件的发生,西方各国普遍建立了完善的性犯罪人登记制度,但是却对经由“梅根法”构建的社区公告等制度采取谨慎态度,即使在美国该制度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我国的犯罪记录制度已经开始规划,因此,有必要梳理“梅根法”以及社区公告制度的立法背景、核心内容以及实践效果,并恰当地进行制度[……]

Read more

剑指权钱“买刑”

文章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责任编辑:刘春梅

减刑、假释的立法初衷在于激励罪犯改造,为确实悔改、立功的罪犯提供一个提前出狱,提早回归社会的机会。而暂予监外执行,特别是保外就医,更是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为本该生活在高墙中的罪犯提供一个更好的医疗环境。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却出现了个别有钱人、有权人,以权“赎”身[……]

Read more

顾永忠: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解析

【内容提要】行政违法行为与刑事犯罪行为在实体上存在内在联系,这决定了一些案件中的行政执法证据需要在刑事诉讼中使用。修改后刑事诉讼法规定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解决了此前实践中存在的证据转换难题。行政执法证据可以作为刑事诉讼证据的内存根据,主要是因为在行政执法活动中收集、调取的[……]

Read more

林亚刚 黄 鹏 :劳教改革与刑罚权扩张论辩

【学科类别】刑法学

【出处】《西部法学评论》2014年第2期

【写作时间】2014年

【中文摘要】随着一系列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劳教个案的出现,劳动教养制度被推至风口浪尖,直至中央研究决定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停止适用劳教制度。许多学者据此提出了各自的改革方案,彻底废除劳教,分流入行政法、刑法调整的方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