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亚刚 黄 鹏 :劳教改革与刑罚权扩张论辩

【学科类别】刑法学

【出处】《西部法学评论》2014年第2期

【写作时间】2014年

【中文摘要】随着一系列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劳教个案的出现,劳动教养制度被推至风口浪尖,直至中央研究决定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停止适用劳教制度。许多学者据此提出了各自的改革方案,彻底废除劳教,分流入行政法、刑法调整的方案就是其中一种。刑罚权具有扩张与收缩的双重属性。但具体分析劳教,发现其与刑法法律属性相悖等原因而不适合大幅纳入刑罚调整。因此,应大力发展公民社会、培育法治观念,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为指导,结合刑罚的自律性与他律性,建立起限制刑罚权肆意扩张的有效机制,实现法治梦。

【中文关键字】劳动教养;刑罚权;行为法;行[……]

Read more

楼伯坤:诈骗罪罪状要素与立法责难点选择

诈骗罪是典型的数额犯和结果犯,但是,刑法规范如何在其罪状构建中表述诈骗罪的诸项构成要素,成为刑法个罪研究中的内容。对此,笔者结合学界研究成果,进行具体探讨。

一、诈骗罪的罪状要素及其表现

(一)诈骗罪的罪状要素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诈骗罪的罪状包括“诈骗”、“财物”和“数额”三个基本要素。其中,“诈骗”是区分诈骗罪与其他纯粹侵犯财产型犯罪的关键。
1.诈骗罪与其他侵财型犯罪的界分标准是行为要素。在我国刑法第五章涉及的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聚众哄抢罪、侵占罪、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挪用特定款物罪、敲诈勒索罪、故意毁坏财物罪和破坏生产经营罪等12个罪名中,犯罪客体都是财产权[……]

Read more

王利明:法官与医生

表面上看,法官与医生是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般无法进行比较,因为医生专职治病救人,而非行使公权力。而法官则作为行使司法权的主体,在民事案件中通常要面对两造相争的诉讼,并要进行必要的裁断。医生要靠望闻问切获取诊治的信息,而法官要依据当事人的诉讼对抗进行裁断。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职业。不过,法官与医生仍有很多共同点和相似性。

法官与医生一样,都需要注重职业道德。医师又称为白衣天使,治病救人本身就是一种善行,如果医师缺少职业道德,将可能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职业道德是支配医师诊疗行为的内在的道德规范,一旦这种规范缺失,即便医术再高、经验再丰富,也可能会损害患者利益。而法官同样如此,如果其缺少职业道德,在具[……]

Read more

陈光中:刑事诉讼法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完善刑事诉讼证据制度,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民主化、法治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就是完善这一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用程序公正保证司法公正的具体体现。所谓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在刑事司法中采取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所收集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在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推进的过程。党和国家历来实行“重证据不轻信口供,严禁逼供”的政策。1979年制定的刑事诉讼法就明确规定:司法人员必须依法定程序收集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1998年[……]

Read more

周光权:客观归责与过失犯论

【中文摘要】在过失犯领域存在新、旧过失论的争论。旧过失论有客观归罪的嫌疑,不应该被提倡。日本部分学者所提倡的新过失论重视客观的结果避免可能性,价值评价色彩浓厚,与在德国成为通说的客观归责论在问题意识、方法论上完全相同。传统上犯罪过失的诸多要素,原本是想妥善解决结果归属性、行为违法性问题,其侧重点在于为客观违法性的判断提供依据,而不是为了确定个人责任,属于客观归责论的范畴。如果肯定客观归责论对于解决过失犯问题的特殊意义,那么,再固守传统的过失理论就是不合理的。当代中国刑法学如欲重构过失犯理论,就应该否定客观“归罪”,转而全面承认“客观归责”,把客观的“结果避免可能性”作为最为典型的客观归责要素看[……]

Read more

赵秉志 商浩文:简论应将虚假诉讼行为独立入罪

一、将虚假诉讼行为独立入罪的必要性
(一)虚假诉讼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司法公正是现代社会政治民主、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通过司法活动的运作能够定纷止争、保护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但是,行为人为了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骗取法院裁判文书,侵犯了相关人合法权益,妨害司法功能的正常运作,扰乱了正常的司法秩序,极大地损害了司法公信力;此外,虚假诉讼还会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虚假诉讼的“错误裁判”还会引起后期救济程序,包括审判监督程序、信访、申诉、控告等,造成了无谓的司法资源浪费,也使得真正合法利益诉求的当事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司法[……]

Read more

融资性担保公司刑事风险提示

一、公司刑事法律风险概述

公司刑事法律风险,是指公司在存续经营过程中,基于刑事法律规定所产生的,公司(包括公司人员)的犯罪风险或公司被犯罪侵犯的风险。

公司刑事法律风险包含以下含义:

1、公司刑事法律风险存在于公司从设立到终止的整个存续经营过程并由公司的存续经营行为所产生。首先,在公司存续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刑事法律风险一直存在,只是是否会发生而已;其次,公司刑事法律风险必须依附于公司本身的存续经营行为的存在而存在,例如某公司财物被窃,该公司被盗窃犯罪所侵害并不是基于公司本身的存续经营行为而产生,因此不属于公司刑事法律风险,而如果该公司的财物被内部人员所侵占或者商业秘密被侵犯,则显然基于公司本身的存续[……]

Read more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非法集资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非法集资犯罪的特征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涉众更多、地域范围更广;2.犯罪发生的速度更快、影响也加大;3.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不再以普通熟人为主;4.共同犯罪减少;5.目前在P2P领域处于高发状态。特征部分内容可详见在中央财大召开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防范研讨会纪要(文字实录请点击:url.cn/Nh1gYs)​​

二、新的司法解释增加了互联网金融活动的非法集资入罪风险​​

2014年3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该意见虽然对非法集资的行政认定、社会公众以及公开宣传等概念明确了边界,但是整体属于[……]

Read more

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14年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08次会议、2014年6月1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23次会议通过)

法释〔2014〕1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4年2月2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08次会议、2014年6月13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23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9月10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201[……]

Read more

张明楷:刑事司法改革的断片思考

内容提要:体制改革是使司法走上正轨的必由之路。在改革过程中,既要找出导致司法腐败、司法不公正、司法无权威等现象的深刻根源,也要重视形成这些现象的直接原因;既要充分考虑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各项司法改革措施的难度及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也要周全设计出相关的应对措施;既要明确长远之计,也要确定当务之急。在当下,就刑事司法而言,最紧迫的改革任务是要针对党政官员干预、罚没收入返还、考核指标泛滥、司法能力低下等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司法改革;必由之路;长远之计;当务之急

一、必由之路

“美国的电视剧总是将警察、检察官与法官描写得很黑暗,但公众还是信任法官,其司法依[……]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