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念祖:流失的年轻法官

第一次站在律师席位上的李志,看到穿着法袍坐在台上的昔日同行们,心里说不出个滋味,“原来一直坐台上,现在突然坐到台下,感觉怪怪的。”

李志在半年多前选择脱下法袍,离开工作了五年半的法院。这是北京市郊区的一家有200多个行政编制的基层法院,从2013年至今,已经有6名法官遴选到上级法院,或者是考入其他国家机关,李志是惟一一个辞职的。

事实上,近年来北京市法院持续出现较大面积的人员流失,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今年北京市两会上,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商报社焦点新闻部副主任李远方牵头,和西城区法官赵海等9名人大代表提出议案“提高法官待遇、解决全市法院人员流失问题”。

根据李远方从相关机构得到的数据显示,从2008年[……]

Read more

规制量刑权的路径探析

【内容提要】量刑权属德沃金言下的弱自由裁量权,具有实现个案事实与刑法规范无缝对接彰显社会正义与保护人权的价值。量刑虽是一项具有浓郁能动司法色彩的活动,但量刑权的行使却不能简单基于正当、合理的名义。而是首先应遵循一套实体规则,这个实体规则以责任刑法为价值基础,背靠法律人经验,思维步骤符合认知规律且历经实践检验;同时为确保实体规则得以一体遵循,还须设置和运行量刑程序,最终促使法官判罚说理,重树司法信度和效度。
【关键词】量刑权量刑思维规则互动式制约判罚说理

司法是法律生命之所系。法律适用过程必然摆脱不了人的积极作为,进而有效确认和规制自由裁量权就成为构建司法制度的重中之重。刑事判决是法院就个人[……]

Read more

“75岁以上老人免死”“留尾巴”

免死加限制,仍有委员不放心

2010年12月下旬,11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继续审议最新的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其中,“75周岁以上的老人不适用死刑”条款在会场内外引起激烈争议,主要原因是它的背后加上了一条小尾巴:“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修改后的条文,增加了对老年人免死的限制,看上去不枉不纵、万全周到。不过,参加草案审议的常委会委员中,还是有人对此不放心。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李连宁的想法代表了多位委员的疑问。他说,假设有一位老人划了根火柴,本来想烧某家人的房子,结果火灾殃及整栋大楼,造成了几十人、上百人的死亡。划了根火柴,手段不残忍,后果很严重,该不该判死刑?

另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张淑[……]

Read more

律师在刑事和解中的角色

【出处】《中国刑事杂志》2012年第3期
【摘要】刑事和解的诉讼构造可以归结为两种模式,即“司法机关—加害方—被害方”的必要构造模式和“司法机关—加害方—被害方—调解人”的合理构造模式,司法机关在刑事和解中不宜同时作为调解人出现,调解人应在律师等民间人员中选任。律师在和解构造中有两种角色,一是作为辩护人、代理人参与和解,在和解程序的启动、协商、监督中发挥作用;二是作为独立调解人主持调解,在多数情况下比普通人民调解员的主持更为适宜。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已有制度框架内,建立律师独立调解人制度,有利于刑事和解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刑事和解;诉讼构造模式;律师;调解人
【写作年份】2012年

【正文[……]

Read more

死刑复核:开庭VS不开庭

核心提示:2013年6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在河北省黄骅市人民法院开庭,就被告人杨方振被二审判处死刑一案进行复核。据悉,这是自2007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以来,首次参照二审的庭审程序开庭

正方:

开庭更能达到定分止争的效果

罗海敏

死刑复核程序是死刑适用的最后一道关口,是我国贯彻“坚持少杀、慎杀,防止错杀”这一死刑政策的关键环节。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在河北省黄骅市人民法院开庭复核杨方振案件的做法体现了对死刑这种最严厉刑罚慎重适用的态度,其积极意义值得充分肯定。

长期以来,我国死刑复核程序采用的是一种内部审核机制——死刑复核通过下级人民法院主动报核的方式启动;控辩双方无权参与死刑复核程序;死刑[……]

Read more

谢佑平 尹晓红:公设辩护人制度的价值分析

【内容提要】公设辩护人制度的价值体现在国家与公民关系以及刑事诉讼两个层面。就前者而言:该制度有助于促进民众对政府合法性的认可、有助于实现被告的基本人权,以及彰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就后者而言;该制度较之其他刑事法律援助模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如能够确保辩护质量及效率、能够节约司法成本、以及能够借助“公设”身份,与司法行政机关建立良性的沟通平台,达到改善整体刑事辩护制度的目的,以实现司法公正。因此,公设辩护人制度是解决我国刑事案件辩护率低下及辩护品质不高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重要方式,更是落实宪法第125条“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规定的重要制度设计。
【关键词】公设辩护[……]

Read more

王建勋:法官流失的治本之道

在普通民众眼里,法官是一个令人艳羡的职业,工作稳定,待遇优厚,基本上是个“铁饭碗”。对今天的大多数法科学生来说,毕业之后能进入法院,那简直是最理想的职业选择!然而,吊诡的是,不少法官正辞职而去,以至于“法官流失”成了引人关注的新闻。这还真有点儿象是司法领域的“围城”。

在一个公职热得发烫的时代,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法官们为何会放弃“铁饭碗”?有调研称,法官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压力大,收入不高,职业荣誉感下降。这样的理由可能会出乎不少人的意料。如果说工作压力大,哪个行业不是“压力山大”?如何来判断法官们工作压力到底有多大呢?在司法领域,常被用来衡量法官压力大小的指标是人均结案数。譬如,北京法官的年[……]

Read more

冯志恒:论贿赂犯罪体系中的单位犯罪

【摘要】我国在1997年刑法中明确认可了单位犯罪的能力,在贿赂犯罪体系中也专门针对单位主体和自然人主体规定了不同的罪名,这种做法是当时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权宜之策。在实践中,单位受贿罪和单位行贿罪不能够发挥遏制单位犯罪的作用。以单位为主体的贿赂犯罪与以自然人为主体的贿赂犯罪对法益侵害的程度没有差别,不应在法定刑方面存在悬殊的差异。

【关键词】贿赂犯罪;单位主体;法定刑

一、我国贿赂犯罪中单位主体的立法变迁

在我国1979年刑法中没有规定单位犯罪,但是在1997年刑法的总则部分出现了单位犯罪的规定,贿赂犯罪中对应地出现了单位受贿罪、单位行贿罪等单位犯罪。将单位作为犯罪主体引入贿赂犯罪体系,最早是在“两高[……]

Read more

楼伯坤 满涛: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防控策略——基于“破窗理论”的本土化思考

【摘要】“破窗理论”是从心理角度分析犯罪现象延伸发展的原因,主张以控制“犯罪场”为基本手段来防控犯罪的理论学说。这一理论,对于我国防控因人口流动所带来的犯罪剧增现象,具有借鉴意义。“破窗理论”的应用,应当从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现实国情出发,深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宏观制度上“防破”和微观现象上“修窗”相呼应的防控体系,并使二者形成合力。

【关键词】破窗理论;流动人口犯罪;防控体系;网格化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原有的城乡二元经济格局被打破,原本依附农村土地的大批劳动力开始主动或被动地向城市转移,成为新型城市人口。这种由农村向城市的定向区域性流动,无论户籍是否迀移,它已成为经济利[……]

Read more

财产犯罪之间的界限与竞合

【摘要】财产犯罪之间虽有明晰的界限,亦存在广泛的竞合;盗窃罪与侵占罪的区别在于对象是否为他人占有下的财物,但二罪构成要件在侵占罪范围内存在重合;盗窃罪与诈骗罪的界限在于处分行为的有无,但二罪之间亦存在竞合;取得罪与毁弃罪的区别在于利用意思的有无,但由于财物利用可能性的侵害是财产犯可罚性的共同基础,故盗窃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之间也存在竞合;区分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仍应坚持传统的“两个当场”;抢劫罪与盗窃、抢夺、敲诈勒索、聚众哄抢罪构成要件存在竞合关系;职务侵占罪客观行为只有狭义的侵占,不包括窃取与骗取;职务侵占罪与挪用资金罪构成要件间存在竞合关系,当是否具有归还意图难以查明时,成立挪用资金罪;诈骗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