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人质杀害后勒索钱财行为如何定罪量性

[案情]

李某,1989年7月7日生;周某,1995年6月3日生。2010年3月,两人多次预谋将9岁的关某骗出杀死,而后向其家人索要财物。20日晚,周某将关某骗出村外,李某尾随其后。在村外地里,李某从后面捂住关某的嘴,周某骑在关某的身上,双手卡住其脖,然后用气枪猛压其颈部致死,并将尸体转移埋藏在一废弃的井内。当晚,李某写了一封匿名信给关某家人,称关某被绑架,向其家人索要“赎金”50万元,并称如不交钱,就将关某杀害。22日、24日李某又两次写匿名信索要。25日夜,当李某到指定地点取钱时,被当场抓获。

[分歧]

对本案应如何定性,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李某、周某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李某的行为还构[……]

Read more

明知被强迫卖淫而嫖宿构成强奸罪

作者:赫耀文

编者的话:

6月7日本版刊登了崔永峰《明知被强迫卖淫而嫖宿是否构成强奸罪》一文(简要案情及原文作者观点见下)。当初编发此文时,编者就一直心存疑虑:从娱乐场所老板的角度看,其使用了暴力,迫使被害人与嫖客发生了性行为,的确就是强迫卖淫罪;从嫖客的角度看,虽然被害人不愿意,但自己出了钱,又没有暴力强迫,就不构成犯罪了;但从被害人的角度看,就是自己被强奸了,不过是由老板的暴力加嫖客的性行为共同完成的。果然,文章刊出后,就有读者对作者的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嫖客构成了强奸罪。但问题是,老板是构成强迫卖淫罪还是强奸罪的共犯呢?强迫卖淫的完成不能脱离嫖客的买淫行为,嫖客就不能构成强迫卖淫罪的共[……]

Read more

行贿受贿双方在实践中可否同时成立自首

贿赂犯罪作为刑事犯罪的一种,其证据除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等证据的一般特征外,由于贿赂犯罪没有直接被害人,也极少有直接的书证和物证等证据,其直接证据往往表现为行受贿双方的口供,因此其证据还具有单一性、对合性、互证性、不稳定性等特征。为解决贿赂犯罪中取证难的问题,从各国的立法实践看,在对受贿人规定一般自首的同时,通常都对行贿人规定了更为“优惠”的措施,如特别自首或刑事豁免等制度。1997年,我国刑法典在修订过程中,将分则式特别自首制度纳入刑法体系之中,因此,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自首可分为三种:(1)刑法总则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典型自首”;(2)刑法总则第六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准自首”;(3[……]

Read more

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的不法侵害不宜适用无过当防卫

作者王卫国江西省吉水县人民法院

我国刑法第20条第三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是我国法律规定的无过当防卫权,它是指公民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所实施的正当防卫行为,没有必要限度的限制,对其防卫行为的任何后果均不负刑事责任。它对鼓励公民见义勇为,更好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对无过当防卫权的适用对象应有限制,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的不法侵害行为不宜适用无过当防卫。

刑事责任能力的有无和责任年龄紧密相关,也可能因精神病而受到影响。我国刑法规定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已满十[……]

Read more

论刑法中的伴随行为

「内容提要」伴随行为是犯罪的一种特殊形态。对于伴随行为的刑事责任,新刑法并没有完全按照数罪并罚的原理来规定,其中有的规定并不合理。作者认为,伴随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独立构成犯罪的行为,不论是其客观上的危害程度,还是行为人主观上的罪过程度,都比只实施其中一个行为要严重,因而不论是否实行数罪并罚,都应当承担较重的刑事责任。

「关键词」伴随行为行为个数数罪并罚合理性

「正文」

在犯罪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当一个行为伴随着另一个行为而发生时,如何解决这两种行为的刑事责任,是刑事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刑法理论中应当着力研究的一个问题。对于这种情况,在理论上,学者们通常是用罪数理论来解决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Read more

浅析准自首及其他几种情况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并接受审查和裁判的行为。由此可见,自首的构成必须是犯罪者本人自动投案、如实供述、接受审查和裁判。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新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二款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这是新刑法对准自首的界定,规定中虽然缺少“自动投案”这一客观外在表现形式,但完全包容了自首的本质,即犯罪人通过实际行动表明其具有悔罪自新、改恶从善的意愿。这一规定对于瓦解犯罪,查处犯罪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更好地体现我国的刑事政策。但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准自首的掌握和准自首以外的几种情况[……]

Read more

关于非法搜查、扣押的证据物的排除之比较

【作者】宋英辉
【摘要】关于非法搜查、扣押获取的证据能否作为定案的依据,历来为各国别事证据理论所关注,对这一问题的态度,世界各国如英、美、德、日等是吝不相同的,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不一样。时此类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各国立法所持的态度根据证据的种类差异较大,但时非法取得的自白的证据能力各国一般均持否定态度。对以上述证据为线索,发现并收集的其他证据的证据能力问题,在西方有“毒树之果”或“波及效”的理论。
【关键词】自由裁量排除规则证据禁用毒树之果波及效

非法搜查、扣押获取的物证、书证材料能否作为定案的根据,表明一国刑事诉讼对待实体与程序之冲突的态度,也关系着刑事程序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目的[……]

Read more

三个规则审查判断刑事责任年龄

李积国

刑事责任年龄是犯罪主体的构成条件之一。司法实践中,未成年被告人刑事责任年龄证据有可能存在互相矛盾,在确实无法查明其真实年龄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规则来审查判断:

一是有利于未成年被告人的推定规则。对于被告人犯罪时年龄处于刑事责任年龄临界点的案件,被告人及其家属述及的被告人年龄与户籍资料等相关证据不一致的,或者被告人的相貌、体态特征与户籍资料记载的年龄有明显差异的,应认真进行调查核实,并进行骨龄鉴定。在穷尽了所有手段和措施的情况下,仍然无法查明被告人年龄的,应按照排除合理怀疑和谦抑性原则对证据进行综合判断,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在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已经达到法定[……]

Read more

要根据具体情形确定征地拆迁中的贿赂犯罪

李勇

征地拆迁直接涉及人民群众重大切身利益,极易引发社会矛盾。查处征地拆迁过程中的职务犯罪,是当前查办职务犯罪的重点。本文将结合司法实践,对征地拆迁过程中职务犯罪司法认定的两个常见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

一、“村干部”在征地拆迁中收受财物如何定罪

国家征用集体土地,会涉及农民的利益,村委会一般要协助政府进行征地拆迁工作,那么村委会成员在配合政府征地拆迁过程中收受贿赂如何定罪?关于村委会基层组织人员的主体身份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规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人员在协助人民政府从事(1)救灾、抢险、防汛、移民、救济款物发放;(2)社会捐助、公益事业款物的管[……]

Read more

论经济法的边缘

所谓经济法的边缘,是指经济法学的研究范围,其核心是廓清经济法与民法、经济法与行政法的界限。这是经济法学理论研究的老问题,本文拟从新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以确定经济法学的研究领域。

一、问题的提出

过去经济法学理论研究,关于经济法的研究范围都是与研究者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界定紧密联系的。在此笔者将其称之为“调整对象说”。这一学说有多种观点①,其中最有代表性也最有优秀的观点是以划分经济法与民法、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为前提,将它们之间的关系表述为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法律部门,然后确立经济法的独立地位②。这一理论,看似对经济法与民法、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作了划分,但深入考察便不难发现:它并没有真正[……]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