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珏:受贿罪司法认定的轨迹与趋势

1999年至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刑庭主编的《刑事审判参考》所刊登的案例中涉及受贿罪的共有38例,[1]关于受贿罪具体认定的有29例。从发布的内容来看,以2009年为界,之前基本讨论受贿罪的基本构成要件,如馈赠与受贿的界限、从事公务的认定等。2009年后主要关注新型受贿的具体认定,一是对象问题,涉及房产、无具体金额的会员卡、股票交易、合作投资等情形的认定;二是特定关系人在受贿案件中的认定、国家工作人员与特定关系人的共同受贿等问题。

一、受贿共同犯罪的认定—受贿共犯主体层级模式之演进

受贿共同犯罪是刑法理论和司法实务中争议较大的问题,《刑事审判参考》选取案例时对此给予了充分关注。除了讨论两种不同身[……]

Read more

李轩:2013年中国司法观察

作者:李轩,中央财经大学法律硕士教育中心主任、全国律协宪法与人权委员会秘书长

2013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犹如一针强心剂,平衡了左右,兼顾了政经,尤其是对法治建设和司法改革浓墨重彩进行了表述,令法律界倍感振奋。一句”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和法律”,瞬间驱散了人治回潮的雾霾,政法领域终于出现了”拨乱反正”的逆转。

冤假错案:旧案持续平反伴随新案屡屡发生

这一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开始实施,但刑事司法的进步和障碍性因素似乎始终比肩而行。一方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保障取得实质性进展,非法证据排除等司法新规开始全面试水;另一方面,侦查过程中刑讯逼供仍然时有发生,审判[……]

Read more

论司法中刑事政策与刑法的关系

【内容提要】刑事政策与刑法功能上的差异,导致刑事司法中贯彻刑事政策与适用刑法一直被认为处于一种矛盾、紧张的状态,学界或将其视为水火难容,或将其看作互不来往的平行线。如何厘清刑事政策与刑法的关系,人们分歧巨大,远未达成共识。实际上,在刑事法治的基本原则框架下,基于实质违法性的分析视角,刑法与刑事政策可以实现融合与统一。一方面,刑法的适用需要刑事政策的襄助,刑事政策的渗透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刑事政策的强势需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刑事政策的诉求融入至犯罪论体系,促使刑法安全性的机制与政策灵活性的因应达至某种妥协与平衡,以携手成为现代刑事法治的实践性逻辑。
【关键词】刑事政策刑法刑事司法刑事法治

一[……]

Read more

王国龙:判决的可预测性与司法公信力

内容提要:任何社会中司法权威的确立,总是要以良好的司法公信力为前提。司法公信力是民众对公正司法的一种内心确信和普遍感知,判决的可预测性是树立司法公信力的社会基础。在现代开放社会中,司法尤其是法院在应对充满太多不确定性的社会情境当中,努力通过增强判决的可预测性来提升司法的公信力,无疑是从社会的“可感知”层面来建构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在判决可预测性要求的背后,意味着社会在“可感知”层面对公正司法的信任,以及社会在“行为可预测”层面对法治秩序的信仰。

关键词:判决的可预测性;司法公信力;司法权威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度转型,司法日益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具有中国特色社[……]

Read more

特别重大贿赂犯罪适用指定监视居住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根据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73条的规定,检察机关在查处涉嫌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时,可以在侦查阶段对犯罪嫌疑人适用指定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在肯定检察机关适用指定监视居住措施必要性的前提下,侦查机关在具体运用该措施时应当在坚持其适用原则的基础上,准确领会立法精神,重点把握指定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适用场所、监督机制等问题,从而在司法实践中将该措施的良性效益发挥到最大。
【关键词】强制措施指定监视居住重大贿赂

由于监视居住在司法实践中面临备而不用和易沦为变相羁押两个极端困境,而备受诟病,并成为废除论者最有力的论证依据。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并没有将监视居住从刑事强制措施中剔除,而是通过[……]

Read more

新刑诉法背景下受贿案中行贿人翻证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行贿人的证言在受贿案件的证据体系中据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旦行贿人翻证,与其证言相关的犯罪事实极有可能因无法做到“供证一致”而难以被认定。基于避免惩处危险、维护人际关系、平衡个体情感等特殊因素的考量,行贿人证言的稳定性相对较弱,其往往围绕案件的构成要件事实和取证程序等进行翻证。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进一步完善了刑事证据制度、辩护制度等诉讼制度,但同时也给司法机关应对行贿人的翻证问题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为此,可从具体操作和制度设计两个层面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关键词】受贿案行贿人翻证建议

引言
证人翻证是刑事诉讼中时常出现的问题,而在受贿案件的侦办中,这一问题体现的尤为明显:一方面,[……]

Read more

被告人参与量刑程序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近几年的量刑程序改革一直把重点放在检察机关与法院活动的变化上.却忽略了被告人对于量刑程序的参与。被告人参与到量刑程序之中不仅能有效地制约法官量刑裁量权的行使,其本身的参与也正是程序正义的重要表现。刑诉法的修改与“两高三部”颁布的量刑规范意见一同为被告人参与到量刑程序中提供了很好的制度基础。被告人积极参与量刑证据收集时,法检也应当履行适当的义务。同时法院对量刑程序应当适用变通的证据规则与证明标准,这样才能使被告人真正参与到量刑程序中来,并有效地促进量刑公正。
【关键词】量刑证据量刑事实程序参与

2010年,“两高三部”颁布了《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

Read more

赵秉志 阴建峰:论中国毒品犯罪死刑的逐步废止

内容摘要:毒品犯罪死刑的逐步废止是当代中国非暴力犯罪死刑废止进程中的焦点问题。应从立法与司法上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努力促使毒品犯罪死刑的废止这一应然目标的早日达致。为此,可在即行从立法上废止运输毒品罪之死刑的同时,在司法中摈弃针对毒品犯罪之“严打”政策,着力统一毒品犯罪死刑适用的数量标准,客观分析并慎重对待毒品再犯、累犯对于死刑适用的消极影响,积极发挥立功在毒品犯罪死刑适用中的限制性作用。

关键词:毒品犯罪;非暴力犯罪;死刑;逐步废止

一、前言

我们曾明确提出,中国可以根据国家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分三个阶段逐步废止死刑,中国废止死刑之路应以逐步而及时地废止非暴力犯罪的死刑为突破口和切入点。[1]而20[……]

Read more

张洪成:走私毒品罪相关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走私毒品罪是我国最早进行禁毒活动的内容之一,早在鸦片战争以前我国就开始了对走私毒品犯罪活动的打击。时至今日,随着国际交往的加深,新形势下的走私毒品犯罪又重新成为一个困扰我国的难题,如何从实体法角度认识该行为,以为实践提供一定的助益,就成为当代刑法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走私毒品罪主观明知武装掩护走私抗拒缉私既未遂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是最早受到毒品走私危害的国家之一,10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就是为了反抗外国毒品输入而进行的战争。这一行为也开创了各国禁绝毒品的历史先河。在我们对外交往不断扩大的今天,我们更应充分警惕此类走私毒品行为可能对我国构成的危害,同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

Read more

新型毒品的犯罪模式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犯罪学的基础理论,全面分析了新型毒品的犯罪行为模式、犯罪学定性和犯罪行为发展趋势,区分了其与传统毒品犯罪的异同,揭示了其对禁毒工作形成的新挑战。
【关键词】毒品犯罪新型毒品有组织犯罪社交毒品

近年来,新型毒品在毒品犯罪中异军突起,涉案数量不断上升,滥用新型毒品瘾君子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一发展趋势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型毒品的出现,并不只是被滥用毒品种类的简单增加,而是涉及毒品犯罪模式重大变化的问题,它是一种不同以往的全新的威胁,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工作形成了新的挑战。本文拟运用犯罪学的基础理论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新型毒品的定义和现况
所谓的新型毒[……]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