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是贪污罪还是受贿罪

2004-2-2【大中小】案情:

2000年10月至2002年6月,被告人曾可忠(男,1970年4月1日出生,原福建省漳平市象湖镇派驻奇和矿区矿产资源管理站工作人员)在漳平市奇和矿产资源管理站工作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利,在征收石灰石矿产资源管理费,核销准运证过程中,伙同陈群祥、林义成、吴聪毅三人以“一票两用”的方式放车,为他人谋取利益,并私下按一定比例收受他人金钱共计人民币54000元,自己分得人民币27000元。

2001年3月至2001年4月,被告人曾可忠利用其在漳平市奇和矿区矿产资源管理站工作的便利,用伪造的“漳平市石灰石矿产资源费收费专用票据”,将征收石灰石矿产资源管理费共计7000元人民币[……]

Read more

如何认定毒品犯罪中的主观明知

作者:高贵君吴光侠

毒品犯罪是一种常见多发的故意犯罪,如何认定行为人对毒品在主观上“明知”,关系毒品犯罪的罪与非罪问题,是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和需要准确把握的疑难问题。为了及时、有效惩治毒品犯罪,防止冤错案件的发生,下面结合审判实践对该问题予以初步探讨。

一、认定毒品犯罪主观明知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于2007年12月在《办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了毒品犯罪“明知”的认定问题。《意见》之所以这样规定,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认定“明知”有其理论基础。“明知”是指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所实施的行为是走私、贩卖、运[……]

Read more

本案是否违反“一事不再理”

作者:张华

■案情

黄某犯诈骗罪被法院终审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该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并交付执行。黄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以担保他人出国为由,骗取钱财,获利1000元。公安机关刑事立案后,检察机关以证据不足未批准逮捕,但又以检察建议书要求公安机关作为执行机关建议法院撤销黄某缓刑。法院受理执行机关建议后,依法裁定确认黄某的上述行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情节严重,依照刑法第七十七条第二款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解释》)第三百五十七条规定,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黄某被收监执行。

但同级检察机关又以黄某上述相同的诈骗事实提起公诉,要求以合同诈骗罪再追究[……]

Read more

如何认定共谋而未参与实行者的罪责

作者:肖晚祥

仅仅参与共谋,但未参与实行犯罪行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其犯罪形态如何界定?这是在司法实务中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比如,甲乙丙共谋杀死丁,并推举甲实施杀人行为,结果甲将丁杀死。甲乙丙是否构成共同犯罪?乙丙构成主犯还是从犯?乙丙是承担犯罪预备还是既遂的刑事责任?再如,甲乙共谋杀死丙,相约当晚去丙家实施杀人行为,但当晚乙没有按约前往丙家,结果甲一人单独将丙杀死。甲乙是否构成共同犯罪,乙应承担什么责任?

对于共谋而未实行者如何认定和处理,刑法学界存在意见分歧。由日本刑法学者草野豹一郎首倡的共同意思主体说认为,共谋而未实行者与实行者一起,成为共谋共同正犯。草野豹一郎指出:共同意思主体说的特色,[……]

Read more

盗窃活期存折如何定罪量刑

目前,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关于盗窃活期存折的定罪量刑问题,一直延用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第五条第二款之规定,除此之外,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没有更明确的解释。在具体的司法适用过程中,由于对该《解释》的理解不一致,导致对该罪的适用标准不尽相同,具体如下:1、关于盗窃数额的计算问题

有的人认为,盗窃的活期存折如果没有密码(或盗窃带有身份证的定期存折),则严格依据《解释》第五条第二款之规定,按照盗窃既遂数额定罪量刑。笔者认为,这种司法适用方式存在不足之处,因为行为人盗窃活期存折后有以下不同情况:

(1)行为人盗窃活期存折后,全部提出存款并挥霍;(2)行为人[……]

Read more

对运输毒品被告人适用死刑应从严把握

作者:章江

[案情]

被告人谢明曾向被告人赵跃进购买过毒品。谢明与被告人张头水同系江西省吉安县人,曾在一起打工。被告人陈菊香在吸食毒品时认识赵跃进,案发前两人同居在一起。2004年6月初,谢明向张头水提出共同贩卖毒品,同时商定由谢明负责出资购进毒品,张头水到无锡负责销售毒品,谢每月支付给张相应报酬,谢明还向张头水介绍了黄建伟等人作为贩毒对象。后自2004年6月初至2004年8月下旬,谢明5次到广州向赵跃进购买毒品海洛因达2350克,其中3次计800克海洛因由谢明直接驾车由广州运送至无锡交给张头水出售,另有2次计1550克海洛因由谢明出资,按每克10元的价格雇佣赵跃进的女友陈菊香从广州运送至江苏省南[……]

Read more

犯罪被害人刑事诉讼地位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已经成为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有学者指出,近20年来,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对被害人参与权的改革和发展,是国际刑事司法政策的一个突出的方面。被害人在诉讼中的地位,已成为国际刑事诉讼法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但是,在我国对于犯罪被害人的研究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对于犯罪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权利进行专门研究的著述还很少。实际上,犯罪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在国际上是一个很有异议的问题,是一个不仅关系到被害人的权利保障,还关系到起诉权的配置、诉讼构造的建构等重大方面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广泛探讨。

如何对犯罪被害人的刑事诉讼地位问题进行研究呢?笔者认为比较科学的[……]

Read more

从权力到权利的刑法路径――《民权刑法论》书评

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三十年,是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的三十年,是法制到法治的三十年,是国权退潮民权涨潮的三十年,是宪法从关注国权到关注人权的三十年,是工具刑法到保障刑法的三十年。这些进步显著标示着法治社会的进程。然而,作为一个刑法学学习者,本人一直在思考,理论上怎样去论证这些进步并前瞻进步方向?将研究眼光放在什么视野可以探视我国刑法的进步?应该怎样证实刑法这些进步?进步的走向即刑法的目标方向应该是什么?哪些材料中更直观的有所反映?如果能将这一理论题目成功论述,将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著名经济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

Read more

非法占有承运的货物是否可以定性为侵占罪

杜庆贵于艳峰

案情:赵某、郭某为个体运输户。二人为广州某托运处承运价值69.88万元的影碟机,货物目的地是山东省临沂市。晚10时许,当行至江西省赣州境内时,二人共谋产生非法私吞该批货物的意图,后将该宗货物运至南京市变卖瓜分后逃匿。

分歧意见:在该案的处理过程中,对本案的定性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二人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理由是:二人通过签订合同并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实施了私自变卖他人交付其运输的货物后逃匿的行为,符合合同诈骗罪“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客观行为方式,数额特别巨大,侵犯了国家对市场的管理秩序及他人的财产所有权,在合同的履行中非法占有他人的财物,[……]

Read more

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

作者:陈瑞华新闻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出处】《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摘要】中国近期出现的刑事和解制度,可以大体区分为加害方一被害方自行和解、司法调解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等三种模式。这一新型司法程序满足了冲突双方的利益需求,使得公安司法机关可以获得一系列诉讼收益,并有助于社会关系的修复和社会的和谐。刑事和解制度的出现,提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对抗性司法的“私力合作模式”,将被告人一被害人关系置于刑事诉讼的中心,打破了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犯罪与侵权的界限,对传统刑事诉讼理论造成了较大的冲击。长远地看,刑事和解将成为一种独立于正式刑事程序之外的特别程序。

【关键词】刑事和解;对抗性司法;合作性司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