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强索他人钱财是寻衅滋事还是抢劫?

作者:张自揆潘寒冰新闻来源:检察日报多次强索他人钱财是寻衅滋事还是抢劫?

关键看行为人侵犯的对象是否特定

案情:2008年2月8日,犯罪嫌疑人祝某遇到罗某,以罗欠其20元赌债为由,强要罗300元钱,罗不从,祝即对其拳打脚踢,逼迫罗拿出现金240元。同年5月26日,祝某乘张某的“摩的”回家,到达目的地后,祝某不但不付“摩的”费,还强逼张“借”他20元钱,张不从,祝即对张进行殴打,并用砖头、洋铲等工具追打张,后被他人劝阻制止。

分歧意见:本案中,祝某的行为如何定性存在两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祝某的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罪。其理由是,主观上祝某公然藐视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客观上无事生非、强拿硬要、任意占用[……]

Read more

罚金刑:一个几近被遗忘的监督角落

易为志钟晓利柴婧峰

背景:针对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开展刑事审判法律监督专项检查活动的内容,宁乡县人民检察院公诉科在办案中发现,当前法院对有的刑事案件的判决,重罚金刑轻主刑,导致民愤极大,认为有钱就能买刑;而检察机关对此又缺乏抗诉意识。特以盗窃罪的判决为视角撰写此文,以期能引起检察机关的重视。

案例

一、同案不同罚

【案情】

2006年9月份,被告人李某、肖某伙同他人在某县城盗窃作案6起,共计数额21140元。其中被告人李某参与盗窃4次,共计数额12840元,被告人肖某参与盗窃2次,共计数额8300元。人民法院认定二被告人均系主犯,被告人肖某犯罪后认罪态度较好,且能积极退赃、预交罚金,依法可酌情从轻处[……]

Read more

受托存款时窃取存款的行为是否可以认定为诈骗罪

作者:江振民

[案情]

张某因业务繁忙常委托朋友李某为其存款,2005年8月4日,张某将刚收到的业务款5万元现金及信用卡交给李某,要李某代为将该5万元现金存入信用卡内,并将信用卡密码告知了李某。次日,李某依约去银行代为存款时,顺便查询发现该卡内尚有人民币10万元余额,顿生歹意,不仅未将5万元现金存入信用卡,反而将卡内余额10万元取走。事后将该卡返还给张某。数日后,张某持卡到银行取款发现卡内无钱,即要求李某返还人民币15万元,李某拒不返还,导致案发。

[分歧]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对李某的行为如何定性存有四种意见,分别为侵占罪、盗窃罪、盗窃罪和侵占罪数罪并罚、侵占罪和信用卡诈骗罪数罪并罚。

[评析]

笔者同[……]

Read more

刑法适用解释初探

作者:徐琦新闻来源:正义网【摘要】刑法适用解释机制对更好地实现刑法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刑法适用解释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然后着重讨论了刑法适用解释的基本原则及解释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刑法适用;解释;基本原则

一、前言

近年来,法律解释已成为我国法学界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有关论述不断涌现。究其原因,由抽象的、共性的法律规范到具体的、个性的案件间的适用和衔接是以法律解释作为前提和桥梁的。因而,要使法律更好地发挥作用,法律解释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但目前为止,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基本上限于理论研究的范围,对如何在现实中运用,还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法律解释理论要转化为现实的力量,离不开对法律解释实践的[……]

Read more

也谈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问题

现代刑事诉讼制度既注重依法惩治犯罪,又重视保证诉讼民主,维护公民权利。展示我国诉讼文明发展成果的现行刑事诉讼法,在强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保障的同时,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增加也在立法上有所体现。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有颇多论述和评价。但针对复杂的诉讼实践,笔者认为,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某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阐明和厘定。在此不揣冒昧,略作探讨。

一、刑事被害人的范围界定

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害人是诉讼当事人之一,但对被害人概念本身并没有从立法上定义。只有界定被害人的范围,关系被害人各项诉讼权利的法律规范才会落到实处。理论界对被害人的定义不尽相同:有的认为被害人是指其合法权益受到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主体包括[……]

Read more

故意伤害罪在司法实践中是否存在未遂

案情:2007年5月,被告人胡某与女青年吴某恋爱后同居,不久吴某怀孕,堕胎花去医药费1300元。被害人祝某受吴某委托多次向胡某索要医药费,胡某怀恨在心。2007年10月18日晚,胡某纠集被告人段某、罗某等人,商量以付医药费为由,将祝某骗出,打祝某一顿。当晚9时许,胡某等十人分别持砍刀埋伏在篮球场,见祝某过来时,殷某大喊:“砍死他!”祝某见势不妙即驾车逃跑,胡某等人持刀追上去朝车身乱砍乱砸,祝某驾车脱身后用电话报警。经物价部门鉴定,小车损失价值6400元。
分歧:对于本案该如何定性,出现了四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被告人胡某等人纠集多人追逐拦截他人,情节恶劣,任意毁损他人财物,情节严重,[……]

Read more

无证销售非法音像制品的行为可构成非法经营罪

裁判要旨

未经许可非法销售音像制品,数量较大的,构成非法经营罪,不构成销售侵权复制品罪。法院可依查明的犯罪事实认定犯罪情节,不受起诉书指控的限制。

案情

2007年3月起,何春梅在没有取得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销售非法出版的光碟。2008年7月19日,接群众举报,公安机关会同文化市场执法机关现场查获光碟11626张,经鉴定,其中11478张属于非法音像制品。检察机关以被告人何春梅犯非法经营罪、情节严重提起公诉。

裁判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何春梅违反国家规定,未经许可贩卖非法音像光碟11478张,扰乱文化市场秩序,情节特别严重,其行为已构成非法经营罪,依法应予惩处,公诉机关指控被[……]

Read more

这种情形不宜适用缓刑

我国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从中可以看出,有无悔罪表现是考虑能否适用缓刑的条件之一。所谓悔罪表现是指被告人对自己所犯罪行悔悟的具体表现,属于犯罪后态度,是人身危险性程度的反映。是否悔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被告人在适用缓刑后的实际表现。在审判实践中,是否有悔罪表现应从被告人的认罪态度、是否投案自首、坦白交待、积极退赃、积极抢救被害人及有无立功表现等方面予以考察。实践中,有些被告人基于认识上的错误,拒不承认自己的行为构成犯罪,这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渎职罪中表现比较明显。有的法院在依法[……]

Read more

挪用公款并受贿的犯罪案件在司法实践中的罪数确定

在司法实践中,挪用公款案件的具体情况往往比较复杂,特别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事先或者事后收受他人贿赂的,不仅触犯了刑法的两个罪名,而且具体案情亦有不同,究竟应该以挪用公款罪和受贿罪数罪并罚还是只应认定挪用公款罪或者受贿罪一罪,学界和实务界均有较大争议。笔者认为,只有正确理解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含义,对挪用公款并受贿案件的具体案情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对挪用公款收受他人贿赂行为的性质作出准确认定。

关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含义,从1997年刑法颁布至今已有三个相关解释,包括两个司法解释即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

Read more

姚莉:刑事审前协商程序的司法控制(中国法学)

关键词:司法控制/协商程序/审前阶段

内容提要:协商性司法下,审前程序不再仅具有为审判程序作准备或程序分流的简单功能,更具有独立的实体处分和纠纷解决功能。由于协商程序中检方滥权现象的存在,英美法系国家的辩诉交易中出现了法官积极参与协商程序的现象,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也在引进或创制协商程序时设立了种种制度措施由法官对协商程序进行司法控制。对协商程序实施司法控制和监督不失为一种保护平等协商的良策,我国在构建协商程序时也应当从保障公平协商的角度出发完善司法控制的相应制度。
近几十年来,协商性司法的理念逐渐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应用于刑事司法,以辩诉交易、恢复性司法为代表的协商程序在各国的刑事诉讼制度中广泛建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