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诈骗罪比较研究

2003-12-31【大中小】「英文标题」ComparativeStudyonCrimeofInsuranceFraud

「作者简介」郑州大学法学院,河南郑州450052/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1/LawSchool,ZhengUniversity,Zhengzhou450052,China

叶高峰(1931-),男,广东博罗县人,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保险诈骗从普通诈骗罪中分离出来是必要的,中国刑法对保险诈骗罪采用结果犯的模式是合理的。但以行为犯罪的方式设置这种犯罪并不可靠。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刑法应增设保险诈骗罪的目的性要件。

中国刑法对保险诈骗罪的刑事干预强度较大,这是符[……]

Read more

如何认定帮助犯的共谋犯意

甲和乙因琐事发生纠纷,后甲邀丙一同去报复乙。丙向他人借来摩托车,在明知甲携带凶器的情况下搭载甲返回现场。在距乙不远处,丙驾驶摩托车在旁等候,甲持刀上前对乙身体要害部位猛刺数刀后,搭乘丙的摩托车逃离现场。乙因失血性休克而死亡。

本案中,甲报复杀人的主观故意明显,定性为故意杀人罪不存分歧,但在报复内容、共谋犯意无确切证据、不能查实的情况下,丙帮助甲报复杀人致人死亡的行为该认定为何罪则有异议。笔者认为,甲的犯罪行为没有超出丙所能够预见的范围,甲和丙的行为构成共同犯罪,相对甲的实行行为,丙之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犯的帮助犯。

帮助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相对于实行犯而言,指在他人产生犯罪决意之后,以心理支持、物质帮[……]

Read more

盗窃后对抓捕同伙的人使用暴力–是否构成转化型抢劫

作者:刘畅

2005年8月10日,陈某和女婿张某相约去某矿山盗窃,后被值班员发现。二人逃跑过程中,由于陈某年岁较大,被值班员摁倒在地,陈某并未采取反抗行为。跑在前面的张某见岳父被抓,在路边拾起一根木棍,将正在摁住陈某的值班员打成重伤。

对陈某、张某两人的行为如何定性,有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两人均构成盗窃罪。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此处的“抗拒抓捕”应理解为抗拒对自己的抓捕,张某在自己能够脱逃的情形下,为帮助陈某逃跑,对值班员使用暴力,不构成转化型抢劫。第二种意见认为,两[……]

Read more

对受贿罪几个具体问题的研究

贿赂,作为一种超越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且为迅速蔓延的社会现象,表现在我们的刑事审判中,是受贿罪案件数量的增加和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本文拟结合具体案例,对受贿罪审判实务中的证据、主观构成要件、共同犯罪等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受贿案件的证据被告人周某系某国有银行支行负责人,周某被公诉机关指控犯受贿罪,一审法院认定:1995年9月至1996年5月,该支行先后11次向某企业发放贷款共1亿元,并同意降息。周向该企业经理刘某提出:对有功人员能否表示一下?刘同意。1998年初周想开办一个家私市场于是周向刘提出要30万元。周以劳务费的名义开具发票四张,总金额30万元,周将此四张发票交给该企业,经刘某同意后[……]

Read more

死刑政策――全球视野及中国视角

一、死刑政策的全球考察

自从18世纪末贝卡利亚等启蒙思想家将死刑推向理性的祭坛以来,在过去的200多年里,围绕死刑的存废之争在国外一浪高过一浪。今天的情形,正如有的日本学者所言,死刑存废的论战双方已经把各自的道理都讲透、讲尽了,已经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死刑是存是废,完全是国家刑事政策的问题,而非属于法律和学理的问题。那么,当今世界,各国的死刑政策到底是怎样的呢?本文将首先从此谈起。

可以好不夸张地说,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死刑政策是朝着废除死刑、严格限制死刑的方向努力的。据大赦国际的最新统计,截止2003年1月1日,世界上已有76个国家(包括地区,下同)在法律上明确废除了所有罪行的死刑,15个国家[……]

Read more

非法经营罪实务问题研究

本文试从实务角度简要谈谈影响非法经营罪司法认定的几个问题,与同仁探讨:一、非法经营罪以主观上具有非法谋利目的而与主观上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诈骗类犯罪相区别,实践中应注意运用司法推定这一证据规则判断行为人的主观目的。

非法经营罪是由修订前刑法的投机倒把罪分解而来的一个新罪名。关于投机倒把罪的相关法律规定,对把握非法经营罪的主观目的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根据修订前刑法第117条的规定,投机倒把罪的罪状需依据有关的金融、外汇、金银、工商管理法规来补充完全。国务院于1987年9月17日发布的《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就是这样的重要行政法规。《暂行条例》规定,投机倒把是指以谋取非法利润为目的,违反国家法规和[……]

Read more

主张证据非法由辩护方提供线索或证据的理论基础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非法证据排除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第6条规定:“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被告人审判前供述是非法取得的,法庭应当要求其提供涉嫌非法取证的人员、时间、地点、方式、内容等相关线索或者证据。”目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对辩护方提供线索或证据性质的理解颇有争议。笔者认为,从证明责任理论与司法实践来看,辩护方提供线索或证据是一种举证责任。

一、辩护方提供线索或证据属于证明责任理论中的推进责任

在证明责任理论体系中,举证责任包括推进责任和结果责任两层含义。与结果责任强调法庭调查结束时由何方承担事实真伪不明的败诉风险[……]

Read more

浅议在刑事诉讼中我国与国际司法准则的差距

2004-2-13【大中小】1966年12月16日第21届联大通过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1976年3月23日生效,我国政府于1998年10月签署加入该公约。但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制度与《公约》相比有较大差距。本文就其中的主要差距陈述如下:

一、有关逮捕方面的程序规则

《公约》第9条规定:逮捕时应当告知逮捕的原因和案由,逮捕后在合理的期间内解送法官进行审讯,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有权申请法官审查逮捕的合法性,如属非法,应即释放,错捕、非法拘禁应当赔偿,逮捕的批准权与执行权应分离。

我国刑法只规定逮捕后在24小时内由侦查机关进行讯问,批准逮捕权由检察机关行使,执行权由公安机关[……]

Read more

储户外泄存折密码导致存款被骗该如何定性?

【案情】
2007年6月2日,张某在某银行分理处开立“活期一本通”存折一本,将当日收到的8.5万元生意周转资金存入该存折,并为存折设置密码。该存折背面印着的“客户须知”中载明:密码请牢记,切勿泄露。

2007年6月15日,张某到银行取钱时,突然发现存折上尚只存余额1.5万元了,通过查询,才发现在2007年6月10日,一人使用伪造的存折,以张某的名义在另一分理处用张某的密码诈取了其名下的7元存款。张某同时承认,自己曾在无意中将存折密码外泄过。2007年12月,张某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法院判令银行兑付被诈取走的7万元存款。

【分歧】

法院审理此案时,存在四种不同意见:一:该案双方之间存在储蓄合同关系。从[……]

Read more

检察官自主退庭法律后果论――从刑事诉权理论之视角

一、问题的提出

事例一:某市一起刑事伤害案件中,公诉人与被害人之代理人就如何确定被告人行为的性质产生争议。检察机关指控被告人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而被害人之代理人则认为被告人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庭审过程中,公诉人与被害人代理人意见产生强烈冲突,公诉人请求审判长阻止代理人对案件性质发表意见未被采纳,遂未经审判长许可愤然离庭,导致全场一片哗然,审判无法进行。

事例二:某市检察院一起自侦案件,公诉人指控被告人犯有贪污罪。庭审中,公诉人的举证遇到了辩护人强有力的抗辩,坐在旁听席上的检察院起诉处处长不停的给公诉人递纸条,遭到辩方的抗议后,起诉处处长一怒之下,要求公诉人中途退庭,公诉人随即离开法庭,审判[……]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