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思考

[摘要]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本文试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的有关知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心理学分析,社会学分析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2001年“四五”普法启动时,中央电视台和司法部在网上做过一个调查,以了解社会对一些法律问题的关注情况。后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所列[……]

Read more

经济犯罪适用死刑的相关问题研究

孟琳

摘要

在我国,经济犯罪是伴随着市场经济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犯罪。我国刑法对于此类犯罪规定适用的最高刑罚为死刑。在如今全世界废除死刑呼声高涨的今天,国内刑法学界对于此类以公共财产为侵犯对象的犯罪,死刑是否正当,是废除还是存置已受到质疑。笔者在对这些观点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总结比较上笔者认为应当予以废除经济犯罪中死刑的适用。并在此基础上对构建我国经济犯罪刑罚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我国刑罚体系的完善有所裨益。

关键字经济犯罪;死刑;废除;刑罚体系

一、经济犯罪的界定

经济犯罪一词,当前正频繁地在我国司法实践和理论界使用,甚至有时还出现在立法机关的正式文件中。但目前都还尚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内涵式概念,而[……]

Read more

投案后被告人独揽所有罪行的行为能否认定为自首?

杨巾樱

案情:

某村因修建防洪堤获得了一笔征地补偿款。2008年1月,身为村支部书记的李某和村主任卢某利用职务之便套取了其中一笔16万余元的征地补偿款用于村干部私分,其中李某、卢某各分得6万元。2009年3月,李某将私分的6万余元退还村里,并到乡政府投案,在乡政府人员的陪同下,李某又主动到检察机关投案,并承认了贪污犯罪事实,但在投案时未提及同案犯卢某也分赃6万元的事实,而是将罪行一人“独揽”。办案人员发现疑点后,通过说服教育,李某最终如实供述了事实真相。

分歧意见

对于李某的行为是否属于自首,存在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李某构成自首。因为其自动投案并主动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实。虽然李某在最初投案时没有[……]

Read more

因逃逸而认定全部责任的认定书不能作为刑案定案依据

实践中,只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认定行为人承担事故的主要或者全部责任,司法部门将会将其作为定案依据,认为行为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存在一定因果关系,要求行为人承担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但是,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承载了证据的功能,其能否作为定案依据,必须经过审查核实,看其是否反映案件客观事实,而不能将其直接作为交通肇事案件的定案依据。例如,有的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驾车逃离现场,而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的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于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据此就认定行为人承担事故全部责[……]

Read more

中美定罪机制五大差异

犯罪的界定:美为立法定性、司法定量,中为重定量、重结果;

犯罪构成:美为双层次模式(实体要件+程序抗辩),中为犯罪构成四要件;

定罪的证据要求:美为各种证据排除规则,中为客观真实;

司法运作的程序和方式:美分审前、审理和审后三阶段;中为大刑诉模式;

司法运作的结果:美为四种结果,中则相对简单。

定罪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定罪,包含了定罪在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方面的意义,不仅仅是指依照刑法对行为的性质作出判断,而且包括一系列调查、核实、确定犯罪事实以及运用刑事程序的各种活动;狭义上的定罪,只具有实体法上的意义,是指在犯罪事实已经清楚的基础上,依法对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作出确定的活动。本文从广义的角度,对[……]

Read more

为审判监督权正名

万毅(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上海200030)

摘要:人民检察院的刑事审判监督权遭受学界部分学者的质疑。但是,从检察制度生成的历史来看,检察官角色产生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监督、制约法官;从比较法的角度看,由检察官行使审判监督权,对法官的程序违法行为实施监督,也符合大陆法系国家检察官角色的基本定位;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检察官行使审判监督权包括庭审监督权并不会破坏审判的独立性、中立性以及控辩双方的平等性,因此,检察机关行使审判监督权具有法理合理性。

关键词:刑事审判监督;检察官;法官;庭审监督

在我国,根据宪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是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依法对刑事诉讼全过程实施法律监督。人民检察院在[……]

Read more

国外为何青睐保释制度

作者:刘仁文新闻来源:检察日报13年前,美国前橄榄球明星辛普森在颇具争议的杀妻案中被无罪释放,但最近他却没有这样的好运气,在一起涉嫌抢劫案的审判中,针对他的12项指控均被陪审团认定,从而被判处33年监禁。

据此前的报道,根据法庭宣读的裁决,辛普森绑架、武装抢劫等12项罪名全部成立,于是才由此转入羁押状态,由法警给他戴上手铐,带出法庭,等候最终宣判。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辛普森在法庭裁决他有罪之前是自由身!一个涉嫌暴力犯罪的被告人,居然不被审前羁押,这多少有点令我们惊讶吧。

其实,如果对国外普遍适用保释的状况有所了解,也就不会感到惊讶了。

据统计,在德国,被实行审前羁押的人数大约只占在刑事法院被判决的人[……]

Read more

论刑事审判对象

刑事审判对象,即刑事审判权指向的被告人和罪行,它既是刑事审判权运作的空间范围和界限,同时也是被告人防御权行使的对象和目标,因此,刑事审判对象具有限制国家刑事司法权、保护被告人权利的重要机能。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以刑事司法权力的合理配置和刑事诉讼结构的优化调整为目标的刑事司法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和加强对刑事审判对象的研究具有尤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为我国建构合理的刑事诉讼价值模式和结构模式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一、限权:刑事审判对象的机能

自从国家产生和出现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历史进程便始终贯穿着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冲突与协调。国家权力之于个人权利犹如双刃剑,一方面它是个人权利最强有力的保护[……]

Read more

刑事控审分离原则的法理探析

在1999年3月于重庆举行的纂江“虹桥”垮塌案的审判中,负责审理该案的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检察院起诉指控被告人赵祥忠犯玩忽职守罪的情况下,却对赵祥忠作出了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的判决。事后,法院的这一判决引发了学术理论界的广泛争论。目前,国内学理界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仍在继续,并初步形成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法院不是“量刑工具”,法院有权变更起诉指控的罪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法院无权变更起诉指控的罪名,法院变更指控罪名是不诉而审,无辩而判。法院能否变更起诉指控的罪名?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定位控、审关系,即如何配置控诉与审判这两大诉讼职能的问题。从各国的立法和实践经验来看,普遍采用了控审[……]

Read more

犯罪预备行为可罚性的思考

在行为人实施了某种犯罪的预备行为后,又实施了该罪的实行行为时,其预备行为虽然是应受处罚的行为,但因为附属于实行行为而没有独立性,故没有单独处罚的必要,刑法理论称之为不可罚

的事前行为。而对于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停留在犯罪预备阶段而没有转入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预备行为的刑事可罚性问题,在理论上则存在着重大分歧,刑事立法对此所持的态度也颇不一致。我国刑法理论一般将该种犯罪预备行为的可罚性问题分为下列三种不同的情形进行说明:其一,对犯罪预备行为不予处罚,即在刑法总则和分则中均未规定处罚预备行为。这意味着所有的犯罪预备行为均不构成犯罪,因而也就不能予以刑罚处罚。如1810年《法国刑法典》就采取了不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