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工作人员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事实认定的基本方法–推定与举证责任倒置

事实推定是认定国家工作人员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基本方法之一。推定依照是否有法律规定可以分为法律推定和事实推定,前者系法律明确规定如果A现象发生,即确认B事实的存在。如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即依法推定为非法所得,予以定罪处罚。后者是在法律未作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所作的推定。当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通过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状况和与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财产进行调查和计算,确认国家工作人员实际掌控了多少财产,并与国家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及其他合法收入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差额巨大时,如果国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的,司法机关可以依照事实推定认定该财产来源不明。一是国家工作人员所说的财产来源因线索[……]

Read more

银行工作人员伪造借记卡进行消费应定何罪

作者:齐青王春立来源:正义网内容:案情:孙某系交通银行某支行私人金融部工作人员,负责设备的维修及养护、记账凭证的复核及报表发送、信用卡异地交易的授权和咨询业务。孙某利用本单位的打卡机和在本行开户的储户甲的身份证复印件,在本行开立虚假的太平洋卡(借记卡)账户,并利用单位的磁卡读写器,将外地储户乙的太平洋磁卡磁条内容改写至其以甲名义开立的太平洋卡上,并修改了乙的太平洋卡密码。孙某利用同样手段将其他三名储户的太平洋卡磁条内容改写至其本人或捡拾他人的太平洋卡及其本人的农行消费卡(借记卡)上。上述四名储户的太平洋卡账户内的余额共计57万余元。孙某使用伪造的太平洋卡通过ATM取款及在商场消费共计27万余元[……]

Read more

交通肇事后遗弃伤者致人死亡的行为如何定性

刘武波

[案情]2004年9月14日夜晚,曾某开着卡车往市区运送蔬菜,后返回郊区。途经一三岔路口时,由于喝了点白酒,加之连夜开车睡眠不足,不慎将路边一骑自行车的人撞成重伤。由于当时被人看见,曾某赶紧抱起伤者李某放进驾驶室,表示送伤者李某去医院。在去医院的途中,曾某见无人跟踪,便把已昏迷的李某遗弃在路旁的菜地里,然后逃走。李某因失去抢救机会,流血过多而死亡。

[分歧]该案在审理过程中,对曾某的行为如何定性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曾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一罪。理由是曾某酒后疲劳驾车,撞伤李某属过失,符合交通肇事罪的特征,构成交通肇事罪。曾某在肇事后遗弃伤者李某,致使李某死亡,系逃逸致人死亡,属于[……]

Read more

罪刑均衡的司法考察

自首制度是刑法体系中一项重大而复杂的量刑制度。各国自首制度的立法模式,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一是总则式立法。该模式又有概括式立法和叙明式立法;二是分则式立法;三是总则和分则相结合式。我国刑法中的自首制度的立法模式属于总则和分则相结合式。外国和其他地区刑法所界定的自首概念包含了四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尚未被发觉,二是向有关当局和告诉权人投案,三是告知自己所犯罪行,四是接受裁判或请求处分。我国79年刑法对自首概念没有作明确的界定,但理论界对此存在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自首的概念应该界定为:自首是指犯罪以后主动投案且愿意接受有关机关或个人为查明犯罪事实或进行依法审判对本人所采取的人身控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

Read more

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的原则和范围

作者:刘晓燕张鹏新闻来源:正义网建立证据交换制度的必要性

修改后的律师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了律师的阅卷权,但对辩护方需向公诉方出示证据材料的情况却未作任何规定。笔者认为,单方面扩大律师阅卷权难以保障律师阅卷的实际效果。由于该条中与案件有关的“案卷材料”和“所有材料”所指法律并没有作详细说明,因而单方面阅卷权对辩方信息的获取虽有制度性根据,却缺乏制度性保障,在公诉方的戒备心理下,律师阅卷的实际效果将大打折扣,而这绝非是辩护律师想得到的结果。由于对阅卷范围的分歧,双方都会对对方的突袭证据严阵以待,甚至对于无关紧要的证据也要辩论一番。这就造成了庭审效率低下,显然与我国庭审改革中提高庭审效率的目标是相背离的[……]

Read more

征地拆迁中的贿赂犯罪在司法实践中要区分情形确定

征地拆迁直接涉及人民群众重大切身利益,极易引发社会矛盾。查处征地拆迁过程中的职务犯罪,是当前查办职务犯罪的重点。本文将结合司法实践,对征地拆迁过程中职务犯罪司法认定的两个常见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

一、“村干部”在征地拆迁中收受财物如何定罪

国家征用集体土地,会涉及农民的利益,村委会一般要协助政府进行征地拆迁工作,那么村委会成员在配合政府征地拆迁过程中收受贿赂如何定罪?关于村委会基层组织人员的主体身份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规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人员在协助人民政府从事(1)救灾、抢险、防汛、移民、救济款物发放;(2)社会捐助、公益事业款物的管理和发[……]

Read more

危害公共健康犯罪:中法日立法模式比较

危害公共健康犯罪,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指危害公众身体健康的一类犯罪行为的总和。

中、法、日三国危害公共健康犯罪立法模式比较

(一)我国的立法模式。

我国刑法将危害公共健康的犯罪主要规定在了刑法分则的两大章中,分别是第二章的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所有罪名和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的第一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中。我国对涉及到危害公共健康犯罪的立法模式,与我国刑法分则的设计理念有关。我国刑法分则的设计,是以犯罪侵犯的客体为纲来对各种犯罪行为进行分类。有些犯罪行为,其侵犯的客体是单一客体,这类犯罪行为的分类较为明确。有些犯罪行为,其侵犯的客体不是单一客体,而是复合客体,这时候就以刑法重点保护的客体作为主[……]

Read more

电子书证运用探析

电子书证运用探析

摘要:凡以电子技术形成好的以记载或表达的内容、思想来对案例事实起证明作用的,当属电子书证的范畴。电子书证虽然有不同于传统书证的形成方式、存在形式和物质载体,但电子书证并没有因此改变其作为书证的本质,电子书证应当具备书证的所有特征。电子书证作为诉讼证据时必须保持与形成时的电子书证一致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

关键词:电子书证;电子证据;传统书证;计算机

一、电子证据与电子书证的关系辨别

何谓电子证据?就其名称而言,目前世界范围内尚无定论。电子证据在西方国家,有多种说法,如“ElectronicEvidence”、“ComputerEvidence”、“Computer-basedE[……]

Read more

受贿罪若干疑难问题在司法实践认定中的处理

作者:冯明超

对于受贿罪,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曾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司法解释和其他规范理文件。这些文件对有关刑法规范所作的诠释,大大增强了刑法的操作性,消除了刑事司法实务中不少分歧。但不可能涵盖案件的全部问题。笔者结合自已在全国部分高级人民法院代理的重大经济犯罪案件中,审理中出现的疑难争议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司法实务。
一、关于“利用职务的便利”的认定
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既包括利用本人职务上主管、负责、承办某项公共事务的职权,也包括利用职务上有隶属、制约关系的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担任单位领导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通过不属自己主管的下级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

Read more

死刑案件二审开庭的几个问题

作者:王勇

最高人民法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死刑第二审案件开庭审理工作的通知》以来,为全面推进死刑案件的二审开庭审理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和各高级人民法院采取得力措施,克服种种困难,认真总结经验,出台一系列工作规范和指导意见,对保障庭审的顺利进行,保证办案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面规范和统一死刑案件二审开庭工作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对于开庭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还需要认真研究思考。现就以下几个问题提一些个人的观点,以供讨论。
检察员出庭问题

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或者第二审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的公诉案件,同级人民检察院都应当派员出庭。

检察人员二审出庭和一审出庭有明显的不同:一是检察人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