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应注重财产保全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和七十八条对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主体、条件、审理方式和扣押财产的机关作出了明确规定,强调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同刑事案件一并审判。一般情况下,合并审理因被告人的同一犯罪行为而同时引起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一方面不仅可以全面地查明被告人是否有罪及其罪行是否造成了物质损失、损失的程度等;另一方面,通过合并审理由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彼此密切相关的刑事、民事案件,还可以使司法机关避免刑事、民事分别审理时所产生的调查和审理上的重复,从而大大地节省人力和时间,提高办案效率。但从司法实践来看,这一制度也存在不足的地方。

据笔者了解,各地法院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民事部分判决的多,执行[……]

Read more

关于我国期货犯罪立法的探讨

成熟的市场经济离不开成熟的法律制度。因此,我国新刑法第三章内容用8节和92个条文和篇幅规定了各种类型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无疑这对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此,第三章内容被认为是刑法典中的“经济刑法典”[1].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本身所具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经济刑法典”立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做到全面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犯罪的实际情况,同时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新刑法尚需不断充实和完善。

一、期货交易发展与期货交易违法行为

期货交易是指通过期货交易所买卖期货合约的交易活动或行为[2](P602)。期货合约是指在期货交易所达成的在某一特定[……]

Read more

完善刑事立案监督工作机制的构想

元明胡耀先陶建旺

司法实践中,由于刑事立案监督范围的局限性以及监督手段的“软化”,检察机关深感立案监督效果欠佳。本文作者在多年从事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应从四个方面完善检察机关刑事立案监督机制,延伸刑事立案监督的空间,变“软性监督”为“刚性监督”,从而更好地履行宪法赋予的监督职能。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刑事立案监督的职能,但是规定得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强。《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和“两高三部一委”《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尽管作了细化,但仍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实际需要,影响了刑事立案监督的效果。因此,有必要从机制上完善刑事立案监督工作,主要应当从以下四[……]

Read more

雇佣与承揽在司法实践中的界定

裁判要旨
判断是否为雇员的关键,要看雇主是否对其有指挥和监督的权利;如果劳务的提供方不能自行决定其工作的内容,则应当认定为雇员。

■案情

2008年年初,林贸邀约同村村民覃环井帮忙找人承接其待建房屋的砌基脚工程,覃环井在联系好覃炳南等人后与林贸口头商定:由覃环井找人一起承接砌基脚工程,工程按林贸的要求施工,每立方米以27元计价,施工完后按实际量方结算付款。同年1月19日,覃环井、覃炳南和陈利国等7人开始施工,但工程因供料不足时断时续,农历新春前夕陈利国从林贸处领得一部分工钱由7人根据各自的出工天数均分。同年2月23日,在春节后继续施工过程中,覃炳南用锤子为石头修面时,不慎被石子击伤左眼,被送往黔[……]

Read more

仅有四人的单位均分小金库如何定罪量刑

案情:某人才开发服务中心是国有事业单位,共有四名职工,即杨某、汪某、刘某、王某,分别任该中心主任、副主任、会计和出纳。2006年8月,刘某代表该中心参加国资委会议,会上强调各单位禁止设立小金库。会后,刘将会议内容向杨进行汇报。杨随后就单位小金库如何处理的问题召集四人商议,经刘某提议,四人一致同意并最终由杨某决定,以个人购买住房、汽车进行补助的名义将中心小金库积存款项45万元均分。2006年9月,四人分别提供了自己购买住房、汽车的发票复印件平账,随后刘、王二人将款项分别存入四人的个人账户。案发后,上述款项已全部追缴。

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杨某等人的行为构成贪污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杨某等人的行[……]

Read more

论“不知法律不免责”原则

内容摘要:在国外刑法理论中“不知法律不免责”是一条古老的规则,在社会发展节奏十分缓慢的历史时代是完全正确的。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这一规则面临着一些争论与问题。本文对国内外理论及实务界对这一规则的不同态度和理论依据进行了阐释,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对“不知法律不免责”规则提出了质疑。

一、历史沿革

“不知法律不免责”(Ignorantiajurisnonexcusat)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一个虽然在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被普遍遵循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历来的通说把刑法上的错误分为事实错误和法律错误两类,并认为事实错误阻却故意,法律错误不阻却故意。

“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责”原则,起源于一概[……]

Read more

女大学生犯罪的心理探因及防范对策

[摘要]由于女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特殊性,其犯罪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其负面影响也已引起了司法部门和社会各部门的注意。文章主要从女大学生的犯罪心理着手,以此探寻防预防女大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期达到遏制和减少女大学生犯罪的目的。

近年来,不时有在校女大学生犯罪的报道。虽然,女生只占犯罪大学生的极少数,但其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小看。研究其犯罪心理,进行有针对性地矫正工作,对于降低女大学生犯罪率,不无益处。

一、女大学生犯罪心理种种

犯罪心理是指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故意或过失的特殊心理状态。从近几年所报道的女大学生犯罪情况来看,女大学生犯罪多是出于故意。既有因贪图[……]

Read more

试论自首犯的翻供及其处理

作者:刘慧君

自首作为我国刑法的一项重要的法律规定,体现了国家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法律政策。

刑法条文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自首的具体内容均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然而在审判实践中,对某些特定情况的处理,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具体情况如下:

犯罪分子虽有自首情节,但因一审判决前又翻供,依据1998年4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经教育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一审判决对其自首未予认定,然而在上诉或抗诉过程中,也就是进入二审程序后,犯罪分子经教育,又如实供述了其主要犯罪事实,即又回到了自首时的最初状态,那[……]

Read more

并非在醉酒状态下驾车即构成醉酒驾车罪(检察日报)

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驾车与危险驾驶的行为纳入犯罪范畴,但在司法实践中也要注意全面分析把握醉酒驾车行为,避免不当扩大刑法的打击面。由于修正案条文采取简单罪状的方式,即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于是有观点认为,只要行为人是在醉酒状态下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的,就构成犯罪。笔者则认为不能一概而论,须分析具体情况。

认定醉酒驾车犯罪须充分考虑到醉酒驾车行为的实际社会危害程度。刑法总则第十三条关于犯罪的含义规定,以但书的形式强调,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因此如果机械理解法条认为刑法修正案(八)将所有醉酒驾车行为都作为犯罪来处理,显然没有辩证认识到不同情况下的醉酒驾车者的主观恶[……]

Read more

职务犯罪技术侦查立法应遵循四原则(检察日报)

职务犯罪具有“犯罪主体身份特殊、高学历、高智商、反侦查能力强、外界干扰大、物证少而言词证据和书证地位突出、证据收集固定难”等特点,特别是贿赂型犯罪,隐蔽性强,往往只能依靠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来定案,如犯罪嫌疑人拒不交代,侦查工作往往难以深入。职务犯罪的这些特点使得我国现行职务犯罪侦查面临巨大困难,通过立法赋予检察机关技术侦查手段,能够有效提高职务犯罪的侦查能力。技术侦查手段包括电子监听、电话监听、电子监控、秘密拍照或录像、秘密获取某些物证、邮件检查、测谎等秘密或专门技术手段。但技术侦查手段也是一把“双刃剑”,如不能依法科学合理的使用,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因此,技术侦查手段的运用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