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案谈抢劫行为的罪与非罪

作者:佘云高来源:中国法院网内容:案情:甲某,男,15岁。一日,将走在上学路上的被害人A、B、C三人(均系未成年人)截住,从地上捡起一根约2尺长的电缆线皮条,说:“你们有没有钱?”三人说:“没有”甲某便举起皮条威胁三人,三人见状只好掏出钱,甲某共计抢得3元4角。另一日,甲某以同样的手段抢得D(未成年人)的军用腰带一条,价值7元钱,事后D的哥哥向甲某说和,甲某将腰带还给了D。检察机关以被告人甲某犯抢劫罪向一审法院提起公诉。

判决:

一审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甲某抢劫公民财物,其行为构成抢劫罪,但甲某犯罪时尚未成年,依法应从轻处罚,故对甲某判处3年有期徒刑。被告人甲某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改判1年有[……]

Read more

针对网络犯罪之认定探讨

计算机及其网络堪称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因为它们的出现了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发生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变革是显而易见的,人类在从其运用中获取利益的同时,以其为目标的犯罪行为也悄然走进了刑法视野。本文立足于我国刑法规定,对几种犯罪行为认定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师长。

一、网络对象犯的提出

1995年国际互联网(Internet)进入中国,国内外的网络系统连成一体,网络带来的便捷、快速与平等令世人惊叹,然而通过计算机实施危害行为却不可避免地发生于网络的各个角落,并愈演愈烈。1997年我国刑法修订将其中部分行为予以犯罪化吸收到刑法典中。于此之前,刑法理论界对该类犯罪行为早有探讨。令人不解的是,[……]

Read more

本案被告的行为是抢劫、敲诈勒索还是寻衅滋事

作者:林燕焱来源:中国法院网内容:案情:2003年6月21日晚12时许,在一拉面馆内,被告人冷某结帐后,将装有37元钱的包放在桌上后离开,适逢附近饭店的两名厨师来到拉面馆,其中一位厨师陈某动了一下冷某的钱包,被冷某发现,冷某遂找来王某,以“动别人钱包,没有规矩”为由,与王某一起殴打陈某。陈某所在饭店的老板杨某赶来劝解。冷某、王某便以“包内有137元”、“带他(指陈某)到派出所”等语言要挟陈某赔偿200元。6月23日晚9时许,在某夜市附近,被告人王某以两男子表情对其不敬为由纠集冷某、彭某殴打这两名男子,后要求给500元了事。两男子携带现金不足,王某、冷某便将其中一名男子带到附近烤肉摊位,彭某随同[……]

Read more

见义勇为不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及其合理界限

作者:白宗钊沈法研来源:人民法院报内容:本案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法理问题:一是法律上应当如何判定见义勇为的成立与否;二是本案被告人的行为是否属于见义勇为以及其行为与不法侵害人的重大伤亡之间是否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三是见义勇为不承担刑事责任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合理限度。一、见义勇为的判断标准及其法律性质

目前,主流观点一致认为,所谓见义勇为,是指行为人在紧急危险情形之下,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为使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免受正在发生的损害而实施的危难救助行为。见义勇为的正当化依据是法律赋予公民在特殊紧迫情况下的自我保护权。一些地方还以立法形式设定见义勇为奖项,规定见义勇为人不仅有权利对被害[……]

Read more

有必要设立“非法侵入他人股票账户交易罪”

故意毁坏财物罪调整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但非法侵入他人股票账户进行非法交易的行为,侵犯了股民的财产权,同时还侵犯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管理秩序,而且侵犯的主要客体是后者,因此不宜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定性。

当前,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日益繁荣,其中的一些违法犯罪问题亦更为突出:一方面,已有的证券犯罪愈演愈烈;另一方面,一些严重危害证券市场正常管理秩序和证券投资者合法利益的证券违法行为不断涌现,现行的法律规范却难以完全涵盖。而法学界对证券违法这一领域的研究也远远落后于形势的需要,从而出现一些证券违法犯罪行为需要法律制裁但因缺乏相应罪名规制而不得不以其他罪名进行处罚的尴尬境地。如严某为练习炒股技能,通过家用电脑[……]

Read more

牵连犯中牵连关系的新界定

钊作俊

内容提要牵连关系是牵连犯认定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也是牵连犯的本质属性之所在。本文在对牵连关系诸种学说进行评析的基础上,主张牵连关系的成立以主客观结合说为妥,而牵连关系的主观因素是数行为犯罪目的的同一性,其客观因素则以刑法上的“实行行为”为标准予以认定,即只有当一个犯罪行为在刑法上被包含于另一个犯罪的实行行为之中时,方足以认定具备牵连关系之客观要素。

关键词牵连犯牵连关系犯罪目的实行行为

牵连犯之成立以数个独立的犯罪行为之间具有牵连关系为必要,牵连关系作为牵连犯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也是牵连犯的本质属性之所在。应当说,对牵连关系的不同理解对于正确认定牵连犯的成立及其与其他罪数[……]

Read more

简论管制刑种的完善与发展

一、管制刑的概念与争议管制刑,也叫限制自由刑,亦称限制非监禁刑,是我国刑法中的主刑之一。管制刑是我国的独创,外国刑法没有管制刑刑种。二十多年来法学界和司法界对管制刑一直存在分歧和争论,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废除管制刑;另一种意见是保留和发展管制刑。主张废除管制刑种的观点和理由是:1.管制刑是民主革命时期和解放初期创立和发展起来的,那时处于战争状态,没有监狱,是不得已的办法。现在统一了法制,建立了监狱,管制刑应该废除。2.有人犯了罪,判了刑,应该关起来。放在社会上,有的被害人也不满意。3.管制,实际上是没有人管,达不到改造犯人的目的。4.有的犯罪人被判管制后,仍横行乡里,没有人敢管,[……]

Read more

对量刑标准的思考

内容摘要:笔者通过对我国刑法关于量刑标准传统主张的剖析,认为以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作为量刑标准是不妥当的,提出应由“责任”和“预防需求的必要”这两个要件决定量刑的标准。

关键词:量刑标准,社会危害性,人身危险性,责任,预防需求的必要

一、我国刑法关于量刑标准的传统主张

我国刑法学界流行的观点是量刑时应当同时考虑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这双重标准。笔者看来,这种观点是否有的放矢和符合责任主义的精神,是大可商榷的。笔者认为,把社会危害性作为量刑时应加以考虑的首要因素并不妥当的理由在于:

1、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危害”界定为那些产生社会机能障碍的现象,或者说那些阻碍现代社会制度有效运转的现象。所以,社会危害性[……]

Read more

一件普通罪案引发的深思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召开,“5.12”特大地震的沉重阴霾被逐渐驱散。遥远赛场上的自由竞技,电视机前的自由观赏,尽管依旧是余震不断,却不能再造成生灵涂炭的威胁、风声鹤唳的恐慌。幸免于难的人们似乎开始珍惜生命,然而,又能否珍惜生命的自由价值呢?

时光回溯到“5.12”特大地震前数日。一天傍晚,朋友打来电话,称自己的亲戚遇到麻烦了,需要笔者的帮助。朋友是多年来一直肝胆相照的好兄弟,绝对不在原则问题上为难别人,他所谓亲戚“贪污”东窗事发,在电话上怎么也讲不清楚。于是,决定彼此见上一面,权当提供法律咨询或者规劝吧!

如约碰头于湖边一处幽静的茶楼。稳坐片刻,事情的来龙去脉便一清二楚了。朋友的亲戚是他的侄女,是一名[……]

Read more

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在司法实践中应注重人格审查制度

口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过于强调适用相应刑罚固然不当,但一律求助于非刑罚措施也不免片面。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应当寻求多元的解决机制,而人格审查制度有助于检测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险性与再犯可能性,为选择具体的刑事处遇措施提供考量的标准与依据。

在未成年人犯罪刑法适用问题上,我国刑法学界、司法实务部门明显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对未成年人犯罪在刑法适用方面坚持一律从宽,凡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概从轻处理,在这种认识下,本应受到刑事处分的犯罪未成年人被不批捕、不起诉或者过分轻判,这种倾向在目前司法实践中比较明显。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严重或恶性刑事犯罪,应当在罪责刑相适应的要求下适用刑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