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毅:秘密搜查制度批判

【摘要】《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第150条明确授权公安机关在必要时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可以实施秘密侦查,并于第151条明文肯定了秘密侦查所获证据的证据能力,由此实现了秘密侦查措施的合法化。但是,秘密搜查作为一种侦查取证方式,本身不兼容于法治国理念,且违背刑事诉讼法内在法理,草案未及深思即匆忙将之合法化,是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一大“败笔”。值此草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之良机,理论界应对该制度提出批判,并要求对该草案的此项改革进行“再改革”。

【关键词】秘密侦查;秘密搜查;正当程序

【写作年份】2011年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网[……]

Read more

温建辉:论过当犯的罪过形式

[摘要]我国刑法规定的过当犯包括防卫过当和避险过当两种形式。过当犯在客观上超过了必要限度,在主观上却认为自己没有超过必要限度,这是一种事实上的认识错误。过当犯对过当结果持疏忽大意的过失,因此疏忽大意,防卫过当行为人才把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当作必要的行为,以至于发生了重大损害;避险过当行为人也才把较大的利益当作较小的利益而做出牺牲,以至于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

[关键词]防卫过当;避险过当;认识错误;疏忽大意;情感态度

公民在保护国家、集体以及公民合法权益的时候,常有发生超过限度的情况,危害严重的,可能涉嫌过当犯。我国刑法关于过当犯的规定有两种类型,一个是防卫过当,另一个是避险过当。尽管我国实行[……]

Read more

卞建林 李晶: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内容提要:作为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法律,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规定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强化的过程。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围绕“强化法律监督、实现公平正义”这一基本宗旨,扩展了诉讼监督的范围,增添了诉讼监督的内容;丰富了诉讼监督的手段,明确了诉讼监督的效力;强化了诉讼监督的责任,健全了诉讼监督的程序。当然,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工作在迎来新机遇的同时更是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制度创新。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修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诉讼监督/非法证据排除

在我国,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是由《宪法》和相关法律确定的。《宪法》第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

Read more

强奸犯罪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强奸犯罪是一种严重的性侵犯罪,犯罪行为往往给被害人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给其家庭抹上一层阴影,对社会也会造成严重危害。2012年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人民法院共受理强奸案15件,涉及被告人16人,被害人15人,通过对这些案件进行分析,找出此类犯罪的特点,分析其原因,寻找预防此类犯罪的对策,以减少此类犯罪的发生。

一、犯罪特点

(一)被害人的特点

1、农村中的留守女童。2012年我院受理的强奸案件共涉及15名被害人,其中7名系未满14周岁的幼女,占46.6%。这7名被害人均生活在农村,父母外出务工,长期由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抚养。

2、痴呆、精神有疾患的女性。15名被害人中有3名系痴呆、精神有疾患的女性[……]

Read more

沈德咏:我们应当如何防范冤假错案

一段时期以来,相继出现的刑事冤假错案给人民法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不妥为应对,将严重制约刑事审判工作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下决心的时候。错案一经发现,惟有依法及时纠正、匡扶正义,方能让民众对国家法治树立起信心。同时,相比较错案的纠正,我们必须要更加重视“防患于未然”,要做“事前诸葛亮”,使潜在的可能发生的冤假错案无法形成。坚决守住防范冤假错案的底线,不仅是我们刑事审判部门和法官应尽的职责,也是由于司法审判的最终判断性质所决定的。
审判是诉讼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刑事审判生杀予夺,事关公民的名誉、财产、自由乃至生命,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坚持依法公正审判,防止发生冤[……]

Read more

暂缓起诉制度研究

【学科分类】刑事诉讼法
【出处】《法学杂志》2009年第3期
【摘要】暂缓起诉制度对维护秩序、保障权利、平衡公益,发挥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实现案件分流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出现滥用公诉裁量权等流弊。本文通过对暂缓起诉理论的研究,比照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暂缓起诉制度,参照外国的经验,提出创建我国的暂缓起诉制度的构想。
【关键词】暂缓起诉;缓起诉
【写作年份】2009年

【正文】

一、暂缓起诉的概况
暂缓起诉,又称缓予起诉、缓起诉、缓诉和附条件不起诉,是指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对于符合法定条件且没有必要立即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依法暂时不予起诉,设定一定期限的考验期,[……]

Read more

浅谈婚内强奸行为

在法治国家里,公民社会的发育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公民社会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与一个国家的法治进程相伴而生,一部变幻多彩的公民社会发展史正是一个国家法治发展侧面的真实缩影。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地逐步深入,公民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提高,诉讼(抑或“打官司”)对普通老百姓不显陌生,民众在面对自身难以解决的难题时会主动到法院寻求救济。笔者所在法院的辖区属于典型的山区农村社会,伴随着我国“诉讼时代”地到来,民众之间的矛盾纠纷亦随之增多,越来越多的“官司”涌入法院。无置可否,律师–作为以自身专业知识为当事人提供专业服务的职业群体,在当事人的诉讼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Read more

以假购房凭证抵押借款的行为如何定罪量刑?

案情:肖某欠他人10万元高利贷,为偿还债务,以做生意为由,经中间人介绍,于2012年1月12日向付某借款7万元,并与付某签订了借款合同,约定了借款期限和利息。同时,为提高信用,肖某还伪造了购房协议和购房收据,与付某签订了房屋抵押合同,并找来岳某、张某作为担保人。

然而,肖某在按照借款合同的约定拿到付某6.65万元后逃匿。当付某在催要第二个月利息联系不上肖某时,得知作为抵押物的房屋是肖某租别人的,遂报案。

分歧意见:对此案的定性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对肖某应定合同诈骗罪。肖某向他人借款后逃匿,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肖某与付某在签订借款合同的过程中,为取得付某信任,使用伪造的购房协议[……]

Read more

附条件不起诉考察要注意吸收社区参与

修改后刑诉法增加了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并规定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为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从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之日起计算。笔者认为,附条件不起诉的考察要注意吸收社区参与。

一、吸收社区参与,有利于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社区里的成长。大部分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还是要在他们原来生活的社区成长,由他们犯罪造成的损害,社区最为清楚。吸收社区参与,可以促使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让社区真诚地接纳他们。

二、吸收社区参与,可以增强社区管教被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责任心。修改后刑诉法规定,在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内,未成年犯罪嫌[……]

Read more

从“排除合理怀疑”看实体真实相对性

修改后刑诉法第53条对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作出规定,即“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其中,“排除合理怀疑”的规定引起了广泛争议。以下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排除合理怀疑”,供读者参考。

对于案件证明标准,我国刑事诉讼法有一个发展过程。1996年刑诉法第46条规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同时,在第129条关于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规定,第141条关于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规定,第162条关于法院作出有罪判决的规定中,都要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