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诉案件当事人和解的原则及理念探讨

作者:宋英辉新闻来源:检察日报在公诉案件的和解中,当事人直接处分的是民事权益,虽然可能间接影响刑事部分的处理,但不是处分刑罚权。

抽象意义上的刑事和解与罪刑法定原则与程序法定原则之间并不冲突。

公诉案件的和解充分体现了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个别化原则。

和解并不否定或是取代对传统刑事司法价值目标的追求,而是对传统价值的补充。

在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和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背景下,我国司法机关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化解当事人矛盾的办案方式,公诉案件的当事人和解就是其中的一种。对公诉案件,由于法律没有使用“和解”的概念,其原则、方式及理念又与传统刑事司法有所不同,因而引发了许多争议。对此,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探讨。

一、刑[……]

Read more

推着独轮车造成交通事故致人死亡能否认定交通肇事罪

作者:李德恩李青惠

2004年5月的一个早晨,刘某推着自家的独轮车装载150公斤的蔬菜去市场卖菜。行至市区某路口附近,刘某准备从西向东横穿公路进入市区,当车轮越过路东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分道线时,恰逢高某驾驶两轮摩托车由南向北行驶,因躲闪不及,摩托车前轮撞在独轮车的中部,两车均翻倒,摩托车倒地滑行七八米。高某因头部着地受重伤,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独轮车因车载有重物,车倒地后刘某未受伤。

在审理中,对刘某推独轮车造成事故能否认定为交通肇事罪,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刘某推独轮车造成事故不应认定交通肇事罪。其理由如下: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的交通肇事罪被列入刑法分则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范[……]

Read more

日本“民众参与司法”的误解

丁相顺

2009年5月21日,准备五年之久的日本民众参与司法审判的新制度———“裁判员”制度正式实施,从而引起了大力提倡“司法民主”的中国学界内外的高度关注。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公共舆论也集中报道了日本首例裁判员制度的庭审情况。与公共舆论高调报道制度运行的视角不同,笔者看来,如果对于“裁判员”制度的建立背景与实施体制缺乏全面了解的话,并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甚至可能是谬种流传。

为什么叫“裁判员”制度

新华社等媒体将日本这一制度翻译为“陪审团”制度,但很明显,此种译法并不是日文的原文表述。在日文汉字中,这项制度被称之为“裁判员”制度。

在日本学术界,一般将英美国家实行的民众参与司法形式称之为“陪审”制,这[……]

Read more

刑法245条“非法侵入住宅”的展开

西方法谚说:“一个人的家,就是一个人的城堡,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能进”。这是强调个人住宅内的生活有权拒绝外界干涉,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其稳定性。可以这样讲,作为保护生命、身体的出发点的个人尊严,是通过确保身体活动的自由,意思表示的自由以及私生活的安宁来进行保障的。对于形成个人的自由人格或追求幸福的活动来说,自由和私生活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宪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根据宪法的该条,对私人空间的刑法保护,由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加以规定了一个非法侵入住宅罪即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关于非法侵入住宅罪的研究,日德[……]

Read more

猜配捡拾存折密码非法提取他人存款行为的定性

作者:刘为波来源:人民法院报内容:在没有证据证明行为人如何获得他人记名存折的情况下,对于其猜配该存折密码后提取存款并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应以诈骗罪定罪处罚。公诉机关: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人民检察院

被告人:程剑

案由:盗窃

一审案号:(2002)屯刑初字第106号

二审案号:(2003)黄刑终字第5号

一、基本案情

2002年2月,被告人程剑取得一张户名为朱卫祖的中国银行活期存折。因该存折加有密码,被告人程剑即在家中多次估猜、配写密码,并多次到银行试图取款,均因密码错误未果。同年3月10日下午,被告人程剑来到中国银行跃进路分理处,以朱卫祖手机号码后六位数作为密码输入时,取出现金200元,又到中国银行老街分理[……]

Read more

刑事司法视野中的实事求是与无罪推定

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精髓的实事求是原则与作为刑事诉讼国际司法准则的无罪推定原则确立于不同哲学范畴下的一般原则,前者属于认识论范畴,后者属于价值论范畴。这两项原则在刑事司法领域发挥着重要的规范功能,共同推动刑事诉讼朝民主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对于认识案件真实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而无罪推定作为确定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关系的基本原则,对于规范国家刑罚权运行,确保公民个人权利不受非法侵犯,进而保证国家刑事司法民主化、法律实施规范化、权力运行程序化具有终极价值意义。

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灵魂的实事求是原则与现代国家中确立公民个人一般法律地位的无罪推定原则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一[……]

Read more

控告刑讯逼供 不要忽略时效

随着佘祥林案等一些案件的真相大白,在基层执法工作中屡禁不止的刑讯逼供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些学者指出:刑讯逼供并不必然导致冤案,但是冤案的背后往往存在刑讯逼供。现行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条规定了刑讯逼供犯罪: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从重处罚。应当说这一规定是有相当处罚力度的,但是细究起来,追究刑讯逼供犯罪存在诉讼时效上的障碍。

刑法规定:刑讯逼供罪法定最高刑为三年,除非造成被害人伤残(通常是指重伤)、死亡的,依据刑法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其追诉时效为5年。但从目前已经[……]

Read more

发现另有重要罪行不宜由公安机关决定重新计算羁押期限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十二条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八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在侦查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由公安机关决定,不再经人民检察院批准。但须报人民检察院备案,人民检察院可以进行监督。”笔者认为,这条规定不妥。

1.直接违背了刑诉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八条规定,“在侦查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自发现之日起依照本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的规定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是这样规定的:“对犯罪嫌疑逮捕后的侦查羁押[……]

Read more

死刑上诉期间对其共犯的羁押是否属于超期羁押

[内容提要]:在共同犯罪中,主犯被判处死刑提出上诉,而其他共犯未被判处死刑,但仍被羁押的情况经常遇到,死刑上诉期间对其他共犯羁押是否属于超期羁押,应因案而宜,不能一概而论。

在司法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主犯被判处死刑后提出上诉,而其他共犯特别是刑期较短的共犯放弃上诉权,那么,死刑被告人上诉期间是死刑被告人应享有的法定期间毫无疑义,而这一法定期间对于其他放弃上诉权被羁押的共犯来讲是否属于超期羁押呢?由于法律规定不明确,笔者就此问题略抒己见。

一、从司法实践来看,共同犯罪中,主犯被判处死刑提出上诉,其他共犯放弃上诉,如果其他共犯放弃上诉而使判决生效,那么不应认定死刑被告人上诉期间构成对其他共犯超期羁押。

从[……]

Read more

有关数罪并罚的几个问题

内容提要:

数罪并罚是我国刑法适用基本制度之一,它对遏制犯罪现象的发生,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意义重大。本文分析数罪并罚原则,探讨司法理论和实践中的几个热点、难点问题,对该项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数罪并罚数罪并罚原则合并处罚折衷原则

数罪并罚,是当代世界各国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它作为刑罚适用的基本制度之一,概言之,就是对一行为人所犯数罪合并处罚的制度。我国刑法中的数罪并罚制度,就是指人民法院对一人所犯的数罪,分别定罪量刑,然后按照刑法规定的原则决定应执行的刑罚。对数罪实行并罚,首先是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必然要求,量刑的依据是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一人犯一罪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