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刑基准研究

【内容提要】我国刑法理论上,围绕量刑基准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并从一开始就存在不少争议。从量刑基准的概念内涵、存在必要性以及确定方法都未有较为统一的理解,成为制约量刑理论发展的桎梏。当前应及时对量刑基准理论争议进行体系化深入研究,以期促进量刑基准理论最终形成。
【关键词】量刑基准构成性基本事实抽象个罪去量纲化

一、量刑基准的概念清理

狭义量刑基准从本质上讲是科学量刑活动的切入点或平台,是法官量刑轻重的参照物。从规范学角度来讲,参照物参照作用的发挥是有一定范围并需要存在条件的。首先,作为被测量的对象应当同参照系具有相同的决定性,也可称为同质性,即是说决定参照物和参照对象的因素是相同的,只有[……]

Read more

浅析死刑复核程序的缺陷及完善

——以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程序改革为视角

死刑复核程序作为我国一项特有的程序,现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刑法和刑事诉讼法都明确规定死刑核准权由最高院行使。然而实践中死刑复核程序在“收”与“放”之间几经周折反复,最终统一归位,体现了惩罚犯罪与尊重人权的结合。在学术界和实务界,死刑复核程序的方式和方法也一直是广泛关注的对象和极具争议的话题,尤其是随着人权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限制和废除死刑的呼声日益强烈,人们越来越接受“轻刑化”思想,尊重生命,尊重人权,废除死刑已是世界法律发展的大势所趋。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我国暂时保留死刑仍有不可替代的实践意义,废除死刑不可一蹴而就,作为[……]

Read more

追逃案件中的证据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司法实践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负案在逃增加了侦查工作难度,特别是在被害人死亡案件中的证据问题更为突出。据统计,2011年某市公安机关在清理积案工作中共抓获逃犯1373人,其中,被害人死亡案件逃犯97件105人。在被害人死亡案件中,最早的发生于1986年,其中,涉嫌故意杀人犯罪案件75人,故意伤害(致死)犯罪案件28人,抢劫致人死亡案件1案1人,绑架致人死亡1案1人。截至2012年4月,有74人移送审查起诉,经审查,符合“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案件13人;证据存在瑕疵,但符合“两个基本”的案件60人;定罪证据存在问题的案件1人;存在其他情形的案件22人。对此,笔者通过对追逃案件尤其是涉及被[……]

Read more

审查起诉阶段如何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

■羁押必要性审查应当由检察机关内部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审查起诉阶段由公诉部门行使

■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的开展,对外涉及公安机关、审判机关,对内涉及侦查监督、监所检察等多个部门,必须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机制

■审查方式上,既要考虑到公诉部门的办案实际,又要切实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可考虑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审查模式

刑诉法第93条规定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第617条规定,侦查阶段的羁押必要性审查由侦查监督部门负责;审判阶段的羁押必要性审查由公诉部门负责。监所检察部门在监所检察工作中发现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可以提出释放犯罪嫌疑人[……]

Read more

为防止超期羁押和不必要关押专家建议:细化刑事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援助研究中心近日召开了“刑事羁押必要性审查研讨会”,与会者对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相关条款进行了研讨,并对如何进一步落实刑事羁押必要性审查提出了建议。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10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副教授吴宏耀表示,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一项新的职能,就是在逮捕之后仍然应当对被逮捕人是否有羁押的必要继续进行审查。刑事羁押必要性审查旨在强化人民检察院对羁押措施的监督,防止超期羁押和不[……]

Read more

庭前案卷移送制度OR庭后移送案卷制度

1996年《刑事诉讼法》曾经限制检察机关移送的案卷材料范围,禁止检察机关将全部案卷材料移送法院。立法者试图通过这种改革来解决法官“先定后审”问题,并促使法官在法庭审理中保持一定的“消极性”,不再主导证据调查活动,而保障控辩双方通过举证、质证和辩论来保持对庭审程序的控制力。但是,司法实践的经验表明,这种旨在推动审判审理走向对抗化的改革并没有取得成功。一方面,在法官对法庭调查保持消极态度的情况下,控辩双方对庭审程序的控制力却出现了不平衡的状态,公诉方事实上主导了证据调查程序,辩护方对公诉方的证据无法进行有效的质证,而不得不被动地参与一种形式化的证据审查活动。所谓“抗辩式”的审判方式,实际成为公诉方[……]

Read more

共同强奸和强制猥亵妇女案评析

共同强奸和强制猥亵妇女案评析

金泽刚

一、案情与判决

2000年5月16日下午,冯某(在逃)纠集张某(20岁)、施某某(21岁)及A某(在逃)等人以被害人C某(女,19岁)欠钱为借口,强行将C某带至一宾馆,进入以施某某名义租用的客房。冯某、张某、施某某等人使用暴力、威胁等手段,强迫C某脱光衣服站在床铺上,并令其当众小便和洗澡。嗣后,张某对被害人C某实施了奸淫行为,在发现被害人正来月经后停止奸淫;被告人施某某认为被害人有月经在身,未实施奸淫,而强迫被害人采用其他方式使其发泄性欲。此时,被告人张某的女友敲门入室,冯某接到电话带被告人施某某及A某外出,由张某等人继续看管被害人。大约一小时后,冯某及施某某返[……]

Read more

高铭暄:罚金刑应有数额规定

在谈到罚金刑问题时,高铭暄说,罚金属于财产刑,是指人民法院判处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判处罚金,对于那些追求不法经济利益的犯罪分子和犯罪单位来说,既可以剥夺其继续实施犯罪的经济条件,也能起到惩罚与教育的作用。

高铭暄表示,我国刑法中挂有罚金刑的罪约有200多种,其中有数额(包括明示数额或倍比数额)的仅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没有数额。特别是对100多种单位犯罪中单位的处罚,除了骗购外汇罪和逃汇罪外,其他一概没有数额。罚金不作数额的规定,严格说不太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精神,也不符合世界各国刑法中对罚金刑均有数额规定的通例。这一方面使司法实践难以掌握,使广大民众难以预测,另一方面造成各地法院[……]

Read more

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释〔2013〕3号,2013年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67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3年1月1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67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1月23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3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