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下简称《预防法》)相继颁布实施以来,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检察院认真贯彻执行,积极研究工作措施,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办案工作,切实发挥检察职能,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取得了一定[……]
刑事案件“两个基本”问题研究
2004-2-13【大中小】刑事案件“两个基本”指的是案件的基本事实和基本证据。对任何事物只要把握了其主要的、根本的东西,就从总体上把握了该事物的本质。对刑事案件也一样,只要把基本的事实和基本的证据把握好了,也就能从总体上把握了该案件。这一点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在司法实践中对什么是案件的基本事实和[……]
论间接正犯的错误
内容提要〉间接正犯是刑法理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学术界对间接正犯也有很深的研究,特别是大陆法系国家,如日本、德国。以前的研究中,对于间接正犯的错误,有不同的理解和研究误区,本文基于间接正犯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其他学者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间接正犯的错误的概念,深入探讨其本质,并以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方式,[……]
论正确适用缓刑制度
2007-4-10【大中小】一、概述
缓刑是对原判刑罚附条件的不执行的一种刑罚制度。①第一,缓刑不是一种刑罚,刑罚是统治阶级为了惩罚犯罪以国家名义强制剥夺犯罪人的人身自由、财产、生命或其它权利的强制方法。我国刑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了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
浅谈反贪侦查活动中的“以快制胜”
2004-2-26【大中小】在反贪侦查活动中,犯罪嫌疑人对检察机关的调查稍有察觉,就会毁灭、假造证据、串供、转移赃款赃物,所以反贪侦查必须善于抓住时机,快反应、快出击、快取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犯罪分子容易隐匿、毁灭的主要证据固定下来,使犯罪分子没有喘息的机会,以快制胜、以快追赃、以快突破关系网,否则[……]
再议人民法院变更指控罪名权
一段时间以来,法学界、司法界、律师界由重庆綦江“虹桥”案的审判就人民法院是否享有指控罪名变更权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人民法院完全享有指控罪名变更权,而不仅仅是“量刑工具”。下面笔者就此问题,结合有关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同仁。
一
人民法院变更指控罪名权,[……]
应赋予刑事公诉案被害方上诉权
与刑事公诉案件的被告人相比,被害人一方的诉讼权利及权利行使主体是很有限的,甚至会出现被害人已死,无人行使诉讼权利的情况。为维护刑事被害人一方的合法权益,作者认为——
近几年来,我们常常遇到被害人及其近亲属不服法院判决来检察院请求提起抗诉的情况。按照我国刑诉法的规定,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
浅谈以刑讯逼供为由的翻供
在办案实践中,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以其遭受刑讯逼供为由而翻供的现象大量存在。特别是在庭审中遇到该类翻供时,由于一般当庭无法查清刑讯逼供是否存在或者其具体情形,公诉机关的有罪证据能否被合议庭采信成为法庭辩论的焦点。因此对该类翻供问题如何答辩一直是个难题,笔者仅结合办案实践谈谈个人观点:
一、以刑讯逼供为由[……]
分析2003年刑事犯罪案件特征及防治措施
2003年,龙海市检察院审查起诉各类刑事犯罪案件462件579人,其中故意伤害案件179件197人,分别占总案件数和总人数的39%和34%;抢劫、抢夺、盗窃等侵犯财产案件93件142人,分别占总案件数和总人数的20.1%和24.5%;交通肇事案件60件60人,分别占总案件数和总人数的13%和10.4[……]
论社会转型中的犯罪问题
犯罪作为一种反社会行为,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消极现象,本质上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综合反映,是社会关系失调、社会结构不平衡的一种具体表现。应当说,犯罪与社会历史进程和社会环境条件是密切相关的。当今,中国社会正在以市场经济的建构为中介,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生态文明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