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常常碰到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后,随着侦查的深入,发现对犯罪的定性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侦查管辖发生变化,这时对犯罪嫌疑人的侦查羁押期限应从何时开始计算呢?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至第一百二十八条规定了侦查中对犯罪嫌疑人的羁押期限,但对其被逮捕后由于侦查管辖发生变化的侦查羁押期限如何计算却没有明确规定,[……]
司法实务中单位犯罪自首的认定
我国现行刑法确立了法人(单位)犯罪制度,但是对于单位能否成为自首主体,并无明确规定。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海关总署联合颁布实施的《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十一条规定,“在办理单位走私犯罪案件中,对单位集体决定自首的或者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首应当认定为单[……]
缓刑执行工作存在的问题
1、缓刑的执行流于形式,未能发挥缓刑考验作用。缓刑的执行机关是公安机关,由罪犯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协助执行。但据笔者调查,多数法院将缓刑执行通知书送到公安机关,即完成了缓刑的执行程序。公安机关在缓刑的执行中并未对罪犯进行监督考查工作,有关单位和基层组织并不清楚自己有协助执行的义务,甚至对罪犯的判刑情况[……]
刑事诉讼状态初探
2004-2-16【大中小】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各种矛盾和纠纷,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必须制定适合解决各种纠纷的机制。诉讼就是一种解决社会冲突的法律机制,是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各种社会权利义务关系争议、冲突和纠纷的活动。而刑事诉讼就是国家[……]
缓刑制度比较研究
缓刑是一种代替监禁的刑罚制度,而不是具体的刑种。适用缓刑是在维持原判刑罚效力的影响下给犯罪人以悔过自新的机会,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在刑罚运用中的具体化。本文拟就中外缓刑制度的具体内容加以比较,以期完善我国的缓刑制度。
一、模式选择:我国缓刑制度之构建
缓刑,是指对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在一定[……]
罪刑法定与社会危害性的统一――与樊文先生商榷
社会危害性理论是我国刑事立法与刑法理论的基石。社会危害性与罪刑法定原则是相统一的。《法律科学》1998年第1期发表了樊文先生《罪刑法定与社会危害性的冲突-兼析新刑法第13条关于犯罪的概念》(以下简称《冲突》,本文所引内容若未特别注明出处,皆引自该文)一文。该文认为,罪刑法定与社会危害性是相冲突的,新[……]
我国刑事作证制度之”三大怪状”评析
证人出庭作证,是现代庭审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保证司法公正的基本措施。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刑事审判中证人不出庭成为常例,并由此形成作证制度的三大怪现状:
其一,证人向警察和检察官作证,却不向法庭作证。
在目前的刑事审判中,证人出庭率很低,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证人可以不到法庭作证,即使法院发出出庭通知也[……]
当代中国刑法体系功能研究――兼及系统论方法的运用
刑法体系这一基础理论问题一直为我国刑法学界所忽视。尤其是广义的刑法体系,除了在有限的两三本论著中稍有涉及外,目前对它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而事实上,刑法体系不仅对法学教学内容和法律院校教学计划有直接关系,而且对立法规划、立法实践、司法实践、法律汇编、法律编纂、法律清理、法学研究规划、法学图书资料分[……]
缓刑的适用之我见
缓刑是对原判刑罚附条件的不执行。缓刑制度起源于英国,由英国法官希尔所创,1870年北美波士顿州颁布缓刑法,1889年布鲁塞尔国际刑法会议决定将缓刑作为一切犯罪行刑的制度,自此各国相继仿效。我国刑事立法首次规定缓刑制度的是1952年4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根据这个条例规定,宣告缓刑只[……]
控制隐性超期羁押是当务之急
隐性超期羁押面面观
所谓“隐性超期羁押现象”是指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羁押表面上未突破规定的上限,但羁押延期的审批不合理、操作程序不规范,或者羁押期限规定模糊,将非法行为合法化的现象。笔者经过研究,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三类人员”的刑拘扩大化。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对于流窜作案、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