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面共犯初探

刑法第25条第一款规定了共同犯罪的定义: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个定义为刑事司法实践中界定共同犯罪成立与否提供了依据。而所谓的共同犯罪故意,是指各行为人通过意思的传递、反馈而形成的,明知自己是和他人配合共同实施犯罪。并且明知共同的犯罪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和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但是,在实践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形是:参与犯罪的人中一方有同他人实施犯罪的故意,暗中配合他人实行犯罪,而另一方却不知道有人配合自己实施犯罪,因而缺乏共同犯罪故意的情况。此即片面共同犯罪。

对于片面共同犯罪,刑法理论界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否认片面共同犯罪的存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共同犯罪中共[……]

Read more

冒充警察骗财如何定性

作者:张婷来源:检察日报冒充警察骗财如何定性

??关键在于分清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

案情:2007年7月,胡某在网上发布卖车信息,所卖的宝马轿车系他从一名网友手中以十万元的低价购得,尚未过户。王某、曹某以购车为名,将其约至某停车场,待胡某驾车出现时,出示事先伪造的警官证,称此车为走私车,以警察的名义将胡某拘留并扣押了宝马轿车。在某看守所门口,王某、曹某假装打电话与其他民警联系,胡某对二人的警察身份信以为真,随后二人“允许”胡某取保候审,宝马轿车仍被“扣押”。分歧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本案应定招摇撞骗罪。两名犯罪嫌疑人以谋取他人财物为目的,冒充人民警察,骗取轿车的行为同时符合招摇撞骗罪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Read more

受托存款时窃取存款的行为是否可以认定为侵占罪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王志祥

本案中李某拒不退还5万元现金的行为构成侵占罪,理论上不会有太大异议。对于李某而言,5万元现金属于“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李某在接受张某的委托后主观上产生了非法占有5万元现金的目的,客观上实施了将5万元现金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并且在张某要求返还时拒不返还,因而其行为符合侵占罪的变持有为非法所有的要求。

但对于李某将卡内10万元余额取走行为的定性,则确实值得讨论。在张某将信用卡交给李某,委托其将5万元现金存入卡内后,李某便取得了合法持有信用卡的权利。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李某也取得了对卡内10万元余额的支配权呢?从本案的案情看,应当说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李某[……]

Read more

浅析母亲素质与未成年人犯罪源头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一个动态的社会问题,是一系列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近百年来,在探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虽然学说林立、观点纷呈,但大多忽略未成年人犯罪成因中“母亲素质”这个因素。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母子之间往往共同参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形成一方施教与一方受教的社会化过程,其中母亲素质的高低,作用举足轻重。母亲不良言行的引导会直接影响孩子不良行为产生乃至出现犯罪行为的苗头。深入探讨母亲素质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强化未成年人犯罪源头预防,是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

一、母亲素质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关系

美国社会学教授马丁?R?哈斯克尔和路易斯?雅布隆斯基在《青少年犯罪》一书中指出:“影响人们生活的社会[……]

Read more

抢夺罪的刑法条款应当作部分修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规定的抢夺罪,是直接侵害公民财产权利的多发性犯罪。近些年,抢夺犯罪大量增多。在一些大中城市,甚至发展到驾驶摩托车等机动车辆抢夺他人财物。此类犯罪在各地都呈发展蔓延态势,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已成为当前社会治安的一个突出问题。

为遏制抢劫、抢夺犯罪的上升势头,严重打击”两抢”多发性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曾在2002年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司法机关严厉打击抢劫、抢夺犯罪。最高人民法院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审理抢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了打击抢劫、抢夺犯罪的紧迫感和法律政策界限。虽然最高[……]

Read more

对虚假出资罪的犯罪既遂与继续的刑法思考

一、我国《刑法》第159条1款中对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的规定。

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虚假出资金额或者抽逃出资金额2%以上10%以下罚金。

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2001年4月18日)第3条中规定:

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出资,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以追诉:

1、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给公司、股东、债权人造成[……]

Read more

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研究

取保候审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未被逮捕或者未被采取其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并由保证人出具保证书,以保证其随传随到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这种强制措施既可以不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其照顾家庭或者从事原来的工作和劳动,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又可以使他们感到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关怀,还可以减少国家用于在押人犯的生活、管理费用等项开支,从而减轻羁押场所的工作压力。多年来的司法实践证明,取保候审的立法设置和正确实施对于司法机关依法查清案情,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以及顺利实现刑事诉讼法的任务都具有无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还[……]

Read more

谁“搞定”了辛普森

盛翔

美国一家法庭的陪审团3日作出裁决,认定前橄榄球明星O·J·辛普森所受12项指控全部成立。法庭定于12月5日作出宣判。现年61岁的辛普森可能面临终身监禁。13年前这一天,辛普森接受“杀妻案”庭审裁决,在一场获称“世纪审判”的漫长司法审理落幕时无罪开释(10月5日新华社消息)。

13年前,辛普森涉嫌犯下“杀妻”大罪,“世上没有一个法官会认为辛普森是无辜的”却仍被宣判无罪;13年后,却因为“从两名出售体育纪念品的人那里强行取走据称属于辛普森自己的橄榄球和相册”,而将面临15年至终身监禁———这种不可思议的前后对比,着实让我们对美国司法制度深感惊讶。

“辛普森杀妻案”因为结果的出人意料,而被作为“无罪[……]

Read more

实施盗窃行为中使用暴力行为如何定性――转化型抢劫罪的认定

一、案情

被告人:邹某,男,26岁,汉族,浙江省武义县人,农民。1993年6月16日因本案被逮捕。

被告人:邹志某,男,29岁,汉族,浙江省武义县人,农民。1993年6月24日因本案被逮捕。1993年8月6日被取保候审。

1993年4月4日下午,被告人邹某、邹志某兄弟俩与本村村民徐国洪、章肖军、章军龙、章华昌、颜松丁共7人,分乘3辆手扶拖拉机去本乡邵里坞村运输砩石,因故未运成。归途路经本乡麻力畈村时,被告人邹志某见该村口公路旁堆有砩石,即示意停车,提出“不能空手开回去,这里的矿石运点出去”,得到被告人邹某等一行人的同意并即一同盗装砩石2?3吨,计价值184元。当被告人一伙将砩石运至本县杨家萤石矿地段[……]

Read more

张某等非法搜查案

【基本案情】
某日晚11时,被告人曹某为获取“线费”,给公安机关值勤的警察张某打电话称,在辽宁兴城市某公司住宅楼内有卖淫嫖娼案件。此时,被告人张某、李某等四人(值勤警察)聚齐后前去查处。在未办理任何法律手续的情况下,张某等四名被告先后爬梯子通过窗户进入受害人常某家中。四被告人进入室内后打开屋门,被告人张某、李某进入室内。在未查到室内有卖淫嫖娼人员后,四名被告人离去,造成受害人常某受惊吓而患病。经权威部门鉴定:常某患上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

【法律问题】
张某、李某、曹某等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犯罪,应以何罪定罪处罚?

【案例分析】
张某、李某、曹某等人的行为构成非法搜查罪。非法搜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