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众斗殴后不应适用客观归罪

作者:武喜安胡德意

[案情]

2003年12月1日,某公司负责人李某在得知其公司业务员王某被打后,遂纠集多人携带砍刀等工具前往某电厂。期间,李某当众扬言:“到那后,打断胳膊、腿都行,只要不打死人,都能摆平,对方的人能拉回煤场的拉回来。”到达某电厂后,在李某的指挥下,其纠集的人员与王某纠集的人员聚众持械斗殴,致使4人受伤,1人死亡。后李某主动投案自首。

[分歧]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对被告人李某的行为如何定性存在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按照客观归罪说的刑法理论,在聚众斗殴过程中,造成什么后果就定什么罪,如致人重伤的定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的定故意杀人罪。李某组织多人持械聚众斗殴,且在斗殴中造成一人死亡的严[……]

Read more

被害人过错责任应成为法定量刑情节

在刑事法律关系中,犯罪者与被害人是一对矛盾结合体。犯罪者对被害人侵害的程度,决定其自身受刑罚处罚的程度轻重;同时,被害人自身的过错,也影响对犯罪嫌疑人的处罚轻重。但是,被害人过错责任没有在我国刑法中有所反映,只是在司法实践中体现于酌定量刑情节的范畴。被害人过错的存在,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被害人过错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影响对犯罪嫌疑人的量刑。故笔者认为,被害人过错责任应当成为法定的量刑情节,理由如下:

一、酌定量刑情节的不足所决定。从立法现实角度,酌定量刑情节的范围与法定量刑情节成反比例关系,即法定量刑情节越多,酌定量刑情节范围会相对缩小。而我国目前的酌定量刑情节过于宽泛,这[……]

Read more

自侦案件同步监督平台的探索建立

加强检察机关内部监督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公正执法、维护公平正义为目标,深化落实“一案三卡”、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和建立检察人员电子执法档案等制度,积极创新执法办案内部监督机制,探索建立自侦办案同步监督平台,促进公正、规范、廉洁、文明执法。

■凝聚思想共识打牢建立自侦案件同步监督的根基

强化内部监督最主要的是加强对自身执法办案活动的监督,而自侦权是检察机关最重要的执法权,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为了切实解决自侦办案“事前预防不到位,事中监督跟不上”的被动状况,首先要研究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真正认识开展对自侦办案同步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开展内部执法办案监督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

Read more

判决中的不同意见公开制度研究

万毅,林喜芬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上海200030;2.四川大学法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判决中的不同意见公开制度起源于英美法系国家,而为传统大陆法系国家所反对,这是由于两者在制度类型上的差异所致。但是,随着司法制度的现代转型,大陆法系国家也开始采行不同意见公开制度。我国现行司法制度与大陆法系国家存在着历史的亲缘性和家族相似性,这成为阻碍不同意见公开的最大制度屏障。我国是否适时引进该制度,关键在于司法制度的现代转型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

〔关键词〕判决;不同意见;制度类型;科层式;协作式

反对意见是历史长河中生命力的体现。———〔美〕罗斯科·庞德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司法[……]

Read more

浅谈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法律适用

作者:刘自强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利用职务实施的贪污、受贿、侵占、挪用等刑事犯罪行为如何准确定性,因法律对犯罪主体的规定不甚明确和职务行为的复杂性,一直颇受争议,直接地影响到职务犯罪案件在实体法上的定罪量刑和程序法上的管辖分工,有的案件甚至因为认识分歧导致基层群众告状无门,不利于矛盾的化解和社会的稳定。笔者试就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正确把握三类犯罪主体

1、村民委会工作人员。2000年4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九届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这是多年来立法机关首次以”立法解释”的形式对刑法规范的含义进一步明确界限。该立法解释规定,村民委[……]

Read more

单位犯罪几个基本问题研究

宋孝彬

(呼和浩特边防指挥学校训练处,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摘要:本文着眼于我国单位犯罪的有关规定,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单位犯罪的立法现状,其次阐释了单位犯罪的概念,再次论述了单位犯罪的构成要件,最后就单位犯罪的刑罚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单位犯罪主体刑罚

单位犯罪,在刑法理论上,也称为法人犯罪,是相对于自然人犯罪而言的。我国1979年刑法未对单位犯罪作出规定,之所以在1997年刑法中规定了单位犯罪,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需要并借鉴了国外立法中优秀成分的结果。英美法系国家较早地规定了单位犯罪,英国于1842年伯明翰与格劳赛斯特案中,法人因未履行法定义务而被定罪;随之是大陆法系国家。单位犯罪的规定在[……]

Read more

收受未变更权属登记财物性质的认定

作者:朱宏伟孙奕军

在司法实践中不仅存在收受房屋、汽车等大宗贿赂物品未办理权属变更问题,而且出现国家工作人员擅自使用公款购买房屋、汽车,虽将单位登记为产权人,实际上却由其个人或者特定关系人长期占有使用的案件。实践中有观点主张将之认定为挪用公款罪,也有观点认为应当定性为贪污罪(未遂),但普遍反对将之认定为贪污罪(既遂)。

《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八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收受请托人房屋、汽车等物品,未变更权属登记的,不影响受贿的认定。对此,实务部门逐渐有观点认为,权属未变型受贿的解释性规范表明,刑法上非法占有的实现并[……]

Read more

具体危险犯与抽象危险犯区分之我见

第一种观点认为,具体危险犯中的危险是“作为结果的危险”,抽象的危险犯中的危险是“行为的危险”;换言之,前者要求有构成要件上的危险这样的“结果”,后者则没有这样的要求。

第二种观点认为二者虽然都以对法益侵害的危险作为处罚根据,但具体危险犯中的危险是需要在司法上具体认定的,抽象危险犯中的危险是立法上推定的危险。

第三种观点认为,抽象危险犯是具体的危险犯的前一阶段;即侵害意味着发生实害,具体危险意味着侵害的可能性,抽象的危险意味着具体的危险的可能性。

第四种观点二者只是程度上存在差异,有人认为两种危险的差异在于对事实的抽象化程度存在差异,即具体的危险犯要求在具体范围内考察有无危险,抽象的危险犯要求在更广范[……]

Read more

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刑事法思考

引言

一位经济学家说过,20世纪的企业家所犯最多最致命的错误是腐败,而21世纪的企业家所犯最多最致命的错误是泄密,这里的泄密,实际上指的就是公司商业秘密被非法披露、公开。按照这位经济学家的说法,我个人再推出一句话:对21世纪的企业家最致命的打击就是他企业的商业秘密被刑事侵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商业秘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商业秘密是企业的生命,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秘密武器,因为谁拥有商业秘密,谁就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占领市场,并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正因为如此,侵犯商业秘密罪便成为世界各国较普遍的经济犯罪现象,有些企业因此而失去竞争优势,面临停产、歇业;更有甚者,有些企业因此而破产倒闭[……]

Read more

犯罪过失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解析以及两种构成类型

根据刑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犯罪过失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另一种罪过形式。相对于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的主观恶性要小得多。与明知故犯得犯罪故意相比,犯罪过失这已主观心理态度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实际认识与认识能力相分离,即行为人又能力、又条件认识到自己得行为在当时得条件下可能发生危害社会得结果,但行为人事实上没有认识到,或者虽然认识到,错误地认为可以避免这种危害结果发生;二是主观愿望与实际结果相分离,即行文人主观上并不希望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但由于其主观错误认[……]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