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已离退休的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的行为能否定性为行贿罪

徐卫红

我国刑法第389条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对于已离退休的国家工作人员能否构成受贿罪的主体在刑法理论界曾产生过较大争议,主要有肯定说和否定说。但对于行贿罪的对象能否是已离退休的国家工作人员,刑法理论中论及较少。笔者认为,对于已离退休的国家工作人员,其本身已无职可渎,应该不能成为行贿罪指向的对象。但是,如果是已离退休的国家工作人员被原单位返聘留用,行贿人通过向该人行贿,以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或者是行贿人与国家工作人员事先约定,在国家工作人员在职时为行贿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在国家工作人员离职后给予财物的,应该构成行贿罪。其主要理由是:

1.向已离退休但被返聘留[……]

Read more

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应予修改

有组织犯罪是最高形式的刑事犯罪,也是危害最严重的刑事犯罪。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黑社会组织犯罪,但我国刑法仅规定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且最高法定刑为十年,比境外刑法规定的处罚要轻得多。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1.修改刑法中的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条款,增设“黑社会组织犯罪”的立法,增设对犯罪人、犯罪组织的罚金、没收等财产刑,提高法定自由刑,并增设有组织犯罪累犯(特殊累犯)制度,及国家工作人员参与有组织犯罪从重处罚的规定。刑事立法可表述如下:

组织、领导和积极参加黑社会组织、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其他参加者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犯以上各罪的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罚金或没收财产,对该黑社[……]

Read more

抢劫罪的情节加重犯的司法认定

一、案情

被告人(上诉人):胡某,女,32岁,安徽省合肥市人。1990年12月6日被逮捕。

被告人(上诉人、申诉人):杨某,男,26岁,农民,安徽省长丰县人。1990年12月6日被逮捕。

1990年10月,胡某因家庭矛盾,离家出走到某市,与住在某市延长路1255弄40号604室的李某相识。李某采取欺骗手段在自己家中同胡某发生了两性关系。之后,胡某感到自己受骗,遂产生报复念头。胡先返回原籍找到与其有亲戚关系的杨某,并谎称其在上海做生意,有一批货要提,要杨帮忙。后又对杨称到上海不是提货,而是上海有人欠其弟弟的钱1万余元,不肯归还,请杨一同前往讨债,并称要教训教训那个人,如讨不着债就拿他家的东西。杨表示同[……]

Read more

对嫌疑人自报身份在司法实践进行有效甄别的三措施

在司法实践中,查明犯罪嫌疑人身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对于本地人犯罪,由侦查机关通过本地公安部门的户籍管理机构直接进行查明;二是对于非本地人犯罪,首先由犯罪嫌疑人自报,然后由侦查机关向犯罪嫌疑人自报所在地的派出所发出调查函进行调查。对于调查函,往往会有两种结果:一是犯罪嫌疑人自报所在地的派出所不协助调查,也不予以回复;二是犯罪嫌疑人自报所在地的派出所予以协助调查,给出明确的答复。而目前对犯罪嫌疑人自报身份的调查方式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向犯罪嫌疑人自报户籍地的派出所发出调查函的方式进行调查,但是实践中有很大一部分函发出去后就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最后不了了之。而犯罪嫌疑人的主体身份是刑事诉讼中一[……]

Read more

谈渎职侵权案件的流失原因与对策

2007-1-26【大中小】所谓渎职侵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行为和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破坏选举等侵犯公民民主权利、人身权利的犯罪行为动。

渎职侵权案件有以下特点:1、犯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司法秩序和管理活动,以及公民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3、犯罪嫌疑人主要是利用职务进行犯罪活动。4、渎职侵权案件往往是党纪、政纪、法纪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因而政策性强,罪与非罪的界限难分清。5、罪名繁多,渎职侵权检察所辖共有40多种案件。6、对多种不同案件,侦查取证角度各有所别,要求高、专业性强。

一、渎职侵权案件流失[……]

Read more

刑事司法中的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

作者:邓楚开新闻来源:检察日报在入罪的问题上,必须坚持形式理性,确保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化,不能超越“刑事违法性”这条入罪底线;但在出罪问题上,应考虑实质理性,适当关注个案公正,发挥“社会危害性”所具有的出罪功能。

法治的实现,要求贯彻法律的形式理性,这几乎已成当今法理学界的共识,这种共识也已深刻影响到了刑法学领域。在刑事司法中,在坚持形式理性的前提下,将实质理性置于一种什么地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

形式理性(又称形式合理)与实质理性(又称实质合理)是国外学者马克斯·韦伯在划分法律思想类型时提出的概念。韦伯认为法律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形式化、理性化则是[……]

Read more

“系统论”的刑事法叙述――读《刑事法评论》前20卷

《刑事法评论》(CSSCI集刊)已出版至第22卷了,写作本文之时正值第21卷的出版期间,故我仅对前20卷加以研读,也图一个整20的纪念。在我国大陆,学术论文的质量一般要高于所谓的专著,因为后者往往就是前者的扩展而已,故而荟萃了众多优秀论文的《刑事法评论》自然会引起我的强烈兴趣。《刑事法评论》作为我国刑事法领域历史最为悠久和出版卷数最多的集刊,相比于其他法学集刊,其有着独立和统一的学术风格;再加上在编辑过程中,没有任何清规戒律,惟文是取,使得《刑事法评论》始终能够坚守“竭力倡导与建构以一种现实社会关心与终极人文关怀为底蕴的,以促进学科建设与学术成长为目标的、一体化的刑事法学研究模式”的编辑宗旨,[……]

Read more

贪污罪与伪造有价票证罪发生牵连时的处断原则

作者:王世光边锋来源:人民法院报内容:裁判要旨被告人出售假票获利的行为同时满足伪造有价票证罪和贪污罪的构成要件,具有牵连关系时,应从一重罪处罚,按贪污罪定罪量刑。

案情

被告人关晓秋系沈阳市光陆电影院业务部主任,负责对外出售团体票,被告人李德兴系该电影院美工,李德兴的儿子李丹系一公司美术设计师,负责为光陆电影院设计、印制“院线团体票”。2004年12月至2005年4月间,李丹利用工作上的便利条件,违反票务规定,故意增加印票数量,并分3次将多印制的“院线团体票”3万余张带回家中交给其父李德兴。同时关晓秋与李德兴先后私刻“光陆05团体壹拾贰元”、“光陆05团体壹拾贰元六月前有效”字样的印章两枚,并加盖[……]

Read more

交通事故纠纷解决的行政机制研究

交通事故纠纷解决的行政机制研究

摘要:以对一个城市交警大队的调查为基础,展示交警解决交通事故纠纷的概况、程序,并从微观层面分析交通事故纠纷解决过程中各方主体的角色与功能。基于对这一纠纷解决机制的价值合理性与目标合理性之评判,揭示了交警解决纠纷职能的内在价值冲突,确证了其形成与发展的现实根据。从久远的前景看,我国交通事故纠纷的主要解决方式必然过渡到法院诉讼与社会保险;但在当下,以行政权力解决纠纷应当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应对机制。

[关键词]交通事故纠纷;交警;行政机制

从1951年至2002年的50年间,交通事故纠纷增幅高达112倍之多,已构成当下我国民事纠纷的一大来源[1]。在交通事故纠纷解决体系之中[……]

Read more

从本案看“杀害被绑架人”该如何理解

作者:卢世荣张春萍来源:中国法院网内容:[案情]被告人武某,男,27岁,因货物买卖与杨某发生经济纠纷,武某多次要求杨某赔偿其经济损失10万元,均遭到杨某的拒绝。武某遂怀恨在心,伺机报复。2003年10月,武某携绳子、水果刀将杨某的儿子杨小小绑架至自己家里关押。杨某的家属得知后立即向110报案,警察接警后赶到武某家。武某要求杨某立即支付现金100万元,否则就将人质杀害。当得知杨某只有5万元现金时,武即用刀子在杨小小的脖子上来回拉割,后又用刀将杨小小的左手拇指割下扔下楼。限定杨某在一个小时内凑齐现金。在此期间,杨小小因大腿被捅伤,失血过多而多次昏迷。直到次日凌晨1时,公安干警冲入室内将吴某抓获。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