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诈骗犯罪中“非法占有目的”论析

[内容提要]关于如何理解金融诈骗犯罪中“非法占有目的”涵义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文章阐述了争议产生的缘由并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思路,主张对“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解应当采纳“利用处分说”,以更有效地打击金融诈骗犯罪。

[关键词]金融诈骗非法占有目的利用处分说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刑法中金融诈骗犯罪是指从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至二百条规定的包括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和保险诈骗罪等八个罪名。自刑法修订以来关于金融诈骗犯罪的主观目的争论十分激烈,争议焦点集中在“非法占有目的”的有无以及对“非法占有目的”内涵的理解等两个问题。就前一个问题而言,尽[……]

Read more

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免刑应慎重

2007-4-10【大中小】——兼评司法解释17条适用过程中的问题

2006年1月23日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条规定:未成年罪犯根据其所犯罪行,可能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悔罪表现好,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免予刑事处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防卫过当或者避险过当;犯罪预备、中止或者未遂;共同犯罪中从犯、胁从犯;犯罪后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现;其他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解释的出台始终坚持“惩罚与宽大相结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17条的规定更是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行为性质评价的出罪化和犯罪处罚[……]

Read more

非法向公众吸收存款的用途不影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构成

叶维景

裁判要旨
非法向公众吸收存款的用途不影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成立,但可作为酌定量刑情节。

■案情

2005年9月以来,叶从速以经营公司等名义,自己直接或通过他人介绍,以借款的形式、按高于银行利率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利率,向丁明则、郑飞熊、章骏、郑华平、吴春琴等人吸收存款;其吸收来的资金,大量以比借进时更高的利率出借给陈彩标、陈彩军、陈德冯等人。至案发时止,根据现存的借条统计,叶从速向23人借款48次,合计借款额1999.50万元(其中有担保人的借款为350万元);出借47人108次,出借款合计1184.6万元(其中有担保人的借款为258.6万元)。

叶从速在向他人借款及借款给他人的同期,曾投资经[……]

Read more

浮动法定刑的适用范围与意义

浮动法定刑是法定刑分类的一种,又称机动刑或者浮动刑,是指法定刑的具体期限或具体数量并非确定,而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升降不居,处于一种相对不确定的游移状态。

从我国刑法条文的规定来看,浮动法定刑的适用具有以下特点:1.只适用于罚金刑;2.只适用于经济犯罪、财产犯罪;3.具体的刑罚数额与幅度要根据案件的一定事实确定。

浮动法定刑的适用有以下意义:1.有利于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由于浮动法定刑是以犯罪分子的犯罪数额来作为认定具体的刑罚数额的依据,而犯罪数额又是经济犯罪的犯罪情节之一,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数额的多少(即犯罪情节的轻重)来确定相应的刑罚幅度,就可以做到罪刑相适应;2.浮动法定刑有利于考虑犯罪人的经济[……]

Read more

妨害公务犯罪案件缘何增多

作者:王红梅刁小清来源:检察日报2007年,北京市石景山区检察院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妨害公务案件22件30人。涉案犯罪嫌疑人对行政执法人员使用的“暴力”多为拳打、手抓及脚踢,无使用凶器情况。行政执法人员的伤情多为不同部位的软组织挫伤,伤害程度较轻,除1件构成轻伤外、构成轻微伤情的案件占47.6%,另有47.6%不构成伤情等级。

妨害公务案件的情况分析

一、从执法性质上看,引发此类案件的原因大致有两类:

第一类,行政执法人员在常规执法过程中与行为人发生冲突。行政执法人员在接警、出警过程中与行为人发生冲突。如民警查办无证养犬、检查外来人员暂住证明等等,此类案件占36.4%。此类案件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行[……]

Read more

麻醉他人后设赌作弊骗钱应如何定性?

作者:罗勇刚

案情:

2005年10月的一天晚上,陈某、苏某、叶某和欧阳按照事先商量,将黄某约到某酒店吃饭。吃饭时,陈某趁黄某不注意,将事先准备好的可致人麻醉的药品放入黄某的酒中,致黄某喝酒后昏昏沉沉。四人将黄某拉到一宾馆房间进行赌博,期间他们趁黄某不清醒,采取多发牌或在扑克牌上做记号的方法,合伙赢黄某32300元,其中现金1300元,余款黄某写下2张借条。次日,四人向黄某索要31000元,黄某报案。警方将陈某等四人抓获归案。

评析:

本案在排除陈某等四人获得药物本身的犯罪以及对被害人黄某身体造成轻伤以上损害的前提下,涉及三个罪名:抢劫、诈骗、赌博。笔者逐一分析如下:

一、陈某等四人不构成抢劫罪。

典型抢[……]

Read more

挪用公款归单位和个人使用的行为都构成犯罪

昝鸿祥

[摘要]挪用公款归单位使用,排除在犯罪之外,是不科学的,刑法以公款归谁使用来说明挪用公款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程度是没有理论基础的。一、挪用公款归单位使用不等于挪用公款归公使用;二、从权利主体角度分析,挪用公款不管归谁使用都是公款私用。
[关键词]挪用公款归单位使用立法缺陷
《刑法》第384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的,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这条规定有个核心原则,即挪用公款必须归个人使用才能构成本罪。但从实际工作中看,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既可以归个人使用,也可能[……]

Read more

对证据不足的自诉案件的处理

审判实践中,对于证据不足的自诉案件,因案件所处诉讼阶段不同,其处理方式迥然有异,即使在同一诉讼环节,因案件性质不同,处理方式也有差别。笔者在此试析如下:

一、审查立案阶段

从严格意义上讲,自诉案件在审查立案阶段尚未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对于被害人(或起诉人)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人民法院经审查后,发现证据不足作何处理,虽然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未作明文规定,但是,笔者认为,人民法院应和审查民事、行政案件立案时一样,应当作出不予受理的书面裁定,以对被害人(或起诉人)的起诉权作出积极明确的否定评价。被害人对裁定不服,和民事、行政案件的起诉人一样有权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对于其中可由公安机关受理的,[……]

Read more

犯罪嫌疑人被确定逮捕时,救济程序不可少(检察日报)

王中胜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规定了逮捕的条件,第七十条规定了对不捕的异议程序,即公安机关对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决定,认为有错误的时候,可以要求复议,如果意见不被接受,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复核。但并没有规定犯罪嫌疑人不服逮捕决定的救济程序(检察机关自侦案件已有人民监督员程序,在此笔者仅论述公安等机关侦查的案件),笔者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浅析。

一、建立嫌疑人不服逮捕决定救济程序的必要性

(一)在现代逮捕制度中,公正的逮捕不仅要保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更要使无罪的人或没有逮捕必要者免受逮捕,并最大限度地保障被逮捕者的合法权益。因此,防止滥用逮捕权,制定严格的逮捕程序,同时赋予公民以必要的防御[……]

Read more

浅议我国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构建

刑事司法是国家行使司法权以保障人权和打击犯罪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为遏制刑事诉讼中侦查机关的非法取证行为,保障涉讼公民的人权,已有不少国家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它要求对以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手段收集的证据,尤其是以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基本权利的手段收集的证据不得作为诉讼中定案的依据,除非法律另有规定。但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一把“双刃剑”:它的确立有助于遏制侦查机关滥用职权、保障被告人权利,但是它的适用不是没有代价的-排除非法证据(有时这些证据恰恰能够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的适用会导致检控方的指控证据减少,可能会使真正的罪犯因侦查人员的错误行为而逃避惩罚;而且该规则从反面对侦查人员取证行为的合法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