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刑法理论中犯罪概念的双重结构和功能

1997年中国刑法明文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是新中国刑法发展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展。在刑法明文确定罪刑法定原则之后,探讨目前中国刑法理论中犯罪概念的结构与功能,反思与检查中国刑法理论,对于坚持与发展刑法的这个第一原则有着重要意义。??

一、双重结构的犯罪概念是中国刑法理论的重要特色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1〕。在中国刑法理论体系中,对犯罪这个概念是从两个层次来加以说明的。?

首先,从基本属性方面说明犯罪的内在本质或者实质内容,指出:在中国刑法中,犯罪是一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并且触犯刑事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2〕。

然后,从具体特征方面说明犯罪成立的构成条件,指出:在中国刑[……]

Read more

未成年人犯罪罚金刑适用的规范建议

罚金是指人民法院判处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方法。罚金刑如何适用于未成年人犯罪,我国刑法和刑诉法都没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法释[2000]第45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也只是在第二条第二款以及第四条第三项上对未成年人犯罪在适用罚金时应当从轻、减轻以及可以单处罚金作了原则而笼统的规定,由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自身所具有的不同于一般刑事案件的特点,这就给司法实践如何规范未成年人犯罪罚金刑的适用留下了空白和盲区。如何正确的运用罚金刑来挽救失足青少年,是司法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以便能更好的运用罚金刑来挽救失足青少年。

一是要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情节轻[……]

Read more

从本案看抢夺罪“公私财物”范围–身份证、准考证被他人抢夺而致无法参加高考

作者:瓮亚琼

农家子弟刘某自幼丧母,三兄妹靠父亲拉扯大。因家境贫寒,为保证学习成绩优异的刘某不失学,姐姐只上到初中,弟弟更是只念了小学就辍学了。刘某深知自己身系全家人的希望,学习刻苦,2001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入某县二中。2003年11月,他出于好心为即将征入伍的同学周某担保了一笔90元的债务。2004年6月7日上午,当刘某走进高考点大门的一刻,债主方某挡住了他,一定要刘某立即偿还90元钱。刘某苦苦哀求:“今天没带钱,等考完试后再还。”然而方某说今天不还钱就不要参加考试,而且趁刘某不备一把抢去了他装着身份证、准考证等参加高考必备的证件及文具袋。一年一度的高考就这样与刘某擦肩而过。刘某为此承受了极[……]

Read more

谈对运输毒品犯罪的量刑问题

作者:廖万里

我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规定了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对涉案毒品数量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毒品犯罪规定了死刑。从司法实践来看,毒品犯罪是目前死刑适用最多的几种犯罪之一。毒品严重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妨害社会秩序,严厉打击毒品犯罪是国家确立的禁毒工作方针,对那些罪行极其严重的毒品犯罪分子适用死刑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为了体现罪刑相适应这一刑法基本原则,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落实少杀慎杀的死刑政策,实现刑罚目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笔者认为,在司法实践中有必要适当放宽运输毒品犯罪的死刑适用标准,将它的法定刑与其他三种毒品犯罪区别开来。

一、运输毒品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相对要小

按照犯罪行为[……]

Read more

帮助他人取赃款却私吞的行为该如何定罪?(检察日报)

麻孝兵

案情:2008年9月初,谢某和徐某共谋诈取他人钱财。谢某请人伪造了一张身份证,并用此身份证在银行办理了一张可异地取款的银行卡。9月20日,谢、徐二人先盗取他人的墓地骨灰盒,通过发手机短信的方式让死者的子女汇款10万元到指定的银行卡上。10万元汇入后,谢、徐二人害怕取款时暴露身份,就请朋友汪某用先前办的假身份证帮助取款,并许诺事成后给汪7000元“劳务费”。在谢某的陪同下,汪某三次去异地取款。第三次在滁州取款时,汪某对在外等候的谢某谎称银行卡无磁暂取不到款,需重新办卡,谢某以为真。汪某将所取的3.7万元占为己有。

分歧意见:本案在诉讼中对汪某已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不持异议,但对汪某在取[……]

Read more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制度解析

作者:刘玉红

某些犯罪行为在触犯刑事法律的同时又具有民事侵权的性质,从而产生刑事和民事两种法律责任。用不同的法律规范调整行为人与国家、被害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让其对同一行为分别承担不同性质的责任,已经得到世界各国普遍的承认。但在以公诉救济为主的刑事诉讼与以私诉救济为主的民事诉讼的协调上,各国处理并不一致。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平行式,这种模式特别强调民事诉讼的独立地位,将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完全分离,民事赔偿问题原则上由民事诉讼程序予以解决,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不存在任何依附关系,而是一种纯平行关系。英美法系、日本采用此种模式;二是附带式,就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附带解决民事损失赔偿问题,是将基于同一犯罪[……]

Read more

解析中国商业秘密刑事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

商业秘密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商业财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然而,由于我国的刑事立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仅仅是初具框架,大量具体问题依然存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制裁过度的同时又存在制裁不足。

“我国商业秘密刑事案件中的60%与人才跳槽有关。”记者近日从有关部门获悉了这一数据。这一数据是为配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商业秘密保护问题的研究而进行的专门调查后得出的。

面对人才跳槽引发如此之高的刑事案,专门从事商业秘密保护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张玉瑞对记者直言:“这是制度缺陷造成的。我国现行的商业秘密法律制度设计,一方面表现为对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的刑事制裁不足[……]

Read more

对“刑事不作为”,应如何作为?

依照我国法律的规定,公安机关具有双重职能,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它是司法机关,执行的是刑事侦查职责;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行使的又是行政职权。其履行职务的性质不同,将会导致不同的法律后果。对于公安机关履行的是刑事行为,或是行政行为,从学理上不难区分,但是,在实践中,两者却难以泾渭分明,需要综合运用公安机关行使职权时所依据的法律和事实来判断了。如有一个当事人李某因劝阻同村的村民高某和王某两家打架,被高某为首的几人打伤,造成右眼近乎失明,经法医鉴定为三级伤残。李某经过一年的周折和反映,公安机关才立案侦查,侦查终结后,将案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经过审查后以“证据不足”,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可是[……]

Read more

当权利离身体越来越远――人身和场所之外的虚拟空间搜查

综观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刑事诉讼法对搜查对象的规定,无外是人身和住居等场所,我将它们概括为是一种现实空间的搜查,即无论是人身搜查还是场所搜查,强制所指向的都是有形的现实存在,或者是通过对人身的强制进行,或者是通过对财产的强制进行从而完成执法机关的搜查任务。但是,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保护法益的发展轨迹却给了我们更多的启发,对通讯的监听是否也是一种搜查,一种发生在虚拟空间的搜查就成为我们要讨论的问题。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这一虚拟空间已经承载了原来在现实空间中所无法承载的很多,网络既是犯罪的空间,也是侦查的空间,当然也成为搜查的空间,从前述各国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时代背景考察,我们有理由认为当时的技术背景[……]

Read more

浅析国家工作人员与家属共同受贿

近年来,检察机关在办理受贿案件中经常发现国家工作人员与家属共同受贿的情况,即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利,由其家属收受他人财物。国家工作人员与家属共同受贿,是一种复杂的犯罪现象。由于行为人之间的关系特殊,检察机关难以收集证明两人有共同犯罪故意的证据,从而给这类共同受贿案件的认定带来困难。对这类行为能否认定为共同犯罪,如何定罪处罚,现有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刑法界和司法实务部门也存在着分歧。为此,笔者通过本文试作探讨。

一、国家工作人员与家属能否构成共同受贿犯罪

受贿罪是一种职务犯罪,具有特殊身份的国家工作人员与不具有特殊身份的家属能否构成共同受贿犯罪,存在两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不能构成共同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