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刑事被害人财产权益保护制度构想

[摘要]:确立刑事公诉案件的被害人为诉讼当事人,是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在强化被害人权利保护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被害人从原刑诉法规定的诉讼参与人地位向刑事诉讼当事人地位的演变,使被害人的权益保护具备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立法的不足,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诉讼权利保障尚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从我国实际出发,结合当今各国的研究动向,探讨对刑事被害人保护的依据,提出了创建我国被害人财产权益保护制度的各种构想。

一、关于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推进和认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国际法学界和司法界的观念里,刑事被害人一直是被“遗忘的人”,不但缺少实体权利,而且在刑事诉讼中,也没有其应有的诉讼地位和权利。我国在1979年颁[……]

Read more

正确界定国企改制前后财产所有权的归属

作者:曾琳

客体的不同是区分贪污罪和职务侵占罪的要素之一,财产的所有权性质关系到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所有的公共财产所有权还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在国企改制过程中,财产的所有权是否因改制而发生转移,是判断侵吞行为客体的关键。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1)资产经合法程序,作为原国有企业对改制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投资,经出资验资后,被改制后的单位继承下来,则所有权性质发生改变,为混合所有制企业所有。如果侵吞该笔财物,主要根据行为人的身份是国家工作人员还是非国家工作人员来判断其构成的是贪污罪还是职务侵占罪。(2)若资产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已被行为人采取非法手段隐匿,并未作为原国有企业对改制后企业的出[……]

Read more

如何破解有关精神病的刑事司法困局(检察日报)

司法精神病鉴定作为刑事诉讼程序的一部分,在刑诉法修改中应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强制性医疗因剥夺公民的人身自由,不能以行政部门的条例和规则规定,必须通过高层次的法律来规范。

“精神病”,一个医学上的名词,却负载着诸多家庭的隐痛,冲击着社会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亦是司法实践最前沿的话题之一。

“南平惨案”、“邱兴华案”、“杨佳案”、“邓玉娇案”、“杨义勇案”……近日,在回顾这些或多或少与精神病相联系案例的凝重气氛中,中外70余名刑事司法和精神病学专家参加的“司法精神病刑事立法与实务改革”研讨会在北京昌平召开。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检察院共同举办。

问题一:精神病就能获得“[……]

Read more

论人民法院直接变更罪名的正当性

一、问题的提出

甲某在国有控股公司担任部门经理,利用职务之便,将公司所属的一台吊装机私自出售得款7.5万元,甲某将所得款项占为已有。后甲某的行为被告发。检察机关侦察终结后以贪污罪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审理中发现,张某不属于国有单位工作人员,其行为不构成贪污罪,而是构成侵占罪。合议庭对案件的处理产生了分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一百七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起诉指控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指控的罪名与人民法院审理认定的罪名不一致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本案应当更改罪名,以贪污罪作出有罪判决。另一种意见认为[……]

Read more

已执行的管制应折抵再审判决的刑期

我国刑法规定,判决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管制2日、折抵拘役或有期徒刑1日。司法解释对何为“羁押”进行了明确化,认为只有完全限制了人身自由的才予以折抵。但对于被告人先被判处管制刑并已执行,后因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为有期徒刑或拘役,交付执行后,对原来已执行的管制能否折抵再审判决的刑期,笔者认为,已执行的管制应折抵再审判决的刑期。有观点认为管制未完全限制人身自由而不能折抵。持这种观点的人将会导致:

第一,违反一罪一罚的原理。管制刑虽只是部分限制人身自由,但其属于我国刑罚体系中的一种,性质与监视居住不同。若已执行的管制刑不折抵再审判决的刑期,将导致行为人因同一犯罪行为前后承受两次刑罚的后果。

第二,[……]

Read more

论贪污、挪用公款犯罪行为的财务特征

修订后的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归还的,是挪用公款罪。”根据以上表述,两罪的主要相同点是当事人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最明显的区别是目的和后果不同,贪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挪用公款是以将公款使用后再归还为目的;贪污行为实施完成,使所有人失去了对该财产行使所有权的依据,即在事实上非法剥夺了公共财产的所有权,而挪用公款行为实施完成,只使所有人在一定时间内被非法剥夺了该公款的使用权。可见,贪[……]

Read more

刑法中的严格责任若干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严格责任作为一种归责原则为英美法系所独有,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一般不承认严格责任。本文从严格责任的概念入手,对严格责任的构成、与绝对责任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和考察,认为我国刑法既无必要引入严格责任原则,实际上也没有规定适用严格责任的罪名。

关键词:严格责任绝对责任无过错责任证明责任

一、严格责任的概念

严格责任本质上是一种归责原则,并非在此归责原则下实现的责任主体所承担的一种法律责难后果与状态。现代意义上的刑法严格责任产生于英美法系刑法理论中,它作为一种刑法制度为英美法系所独有,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一般不承认严格责任。

严格责任的概念学界众说纷纭,这种多义性来自英国法与美国法严格责任归责范围上的差异,人[……]

Read more

王某以虚假身份应聘司机开走单位汽车如何定性?

刘明祥瞿俊森

【背景案例】

以虚假身份应聘司机开走单位汽车如何定性

案情:2008年8月,王某以虚假的身份证、驾驶证到某服装公司应聘驾驶员。应聘后上班第一天,王某接受公司指派,驾驶公司的小轿车送公司办事员外出,即借机将该车开走,占为己有。其后,王某采取同样手段又非法占有了三家公司的三部小轿车。经查,非法所得小轿车价值10万余元至20万余元不等。对王某的行为如何定性存在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该案构成诈骗罪。第二种意见认为,该案构成职务侵占罪。第三种意见认为,该案属于“诈骗型盗窃”,应以盗窃罪认定。笔者赞同第一种处理意见。(许少宇)

【分歧观点】

1、此案应认定为职务侵占罪

笔者认为《以虚假身份应聘司机开[……]

Read more

罚金与合法债权,何者优先?

案例:1998年11月至2001年9月间,王某在其开设的诊所内销售假药共计金额11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1万元。经查,王某现有财产共计15万元,因经营诊所采购药品尚欠陈某7万元未还。在人民法院执行罚金的过程中,陈某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优先执行其债权再执行罚金刑。

本案中,王某拥有财产15万元,却背负着罚金11万元和债务7万元,共计18万元,其财产不足以支付罚金并偿还债务,这就引发了罚金与合法债权之间的冲突,即何者优先?这关系到了罚金与合法债权何者得到优先完全受偿何者承担可能无法得到兑现的风险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罚金优先。罚金是人民法院判处犯罪分[……]

Read more

有妇之夫与他人同居是否构成重婚罪?

作者:蒋程猷刘武波来源:网站原创内容:[案情]:1998年3月,吴某经人介绍与张某相识后恋爱,同年12月,双方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婚初,双方感情尚可,但1999年吴某生育一女孩后,双方为了孩子问题经常发生争吵。2000年9月,在一次激烈争吵后,吴某赌气离家外出打工。后结识男青年刘某,双方产生感情,并于2002年同居,2003年3月生育一子取名刘天。2004年3月,吴某返乡要求与张某离婚。张某得知吴某在外与人同居生子后,非常愤怒,于3月30日以吴某犯重婚罪为由向当地法院起诉。

[争议]:第一种意见认为,吴某在未与其合法丈夫张某解除婚姻的情况下,又在外与他人同居生子,已构成事实上的重婚,应依[……]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