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犯罪法律分析

暑假将至,又是到了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高发时期,由于青少年身处特殊的年龄阶段,如果缺乏家庭、学校、社会的关注,很容易导致网络犯罪的发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网络教育不得力。由于青少年对网络充满好奇,在网上表现欲望强烈,但生理、心理不成熟,自控能力差,容易沉迷网络,自我约束能力差,一上网便忘记一切,为所欲为,违法犯罪。而学校、社会、家长对孩子的网络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正确引导青少年上网。

二是有害网络环境的影响。网络文化市场管理混乱,致使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通过网络传播,腐蚀青少年的心灵。不法网站使青少年可能在阅读文章或与网友聊天时就受到了各种偏激的、恐怖的、迷信的、反动的、投机的[……]

Read more

刑事诉讼中审查延长侦查羁押期限的几种情形

□侦查管辖改变后侦查羁押期限的延长应由现侦查机关的上一级检察院审批。

□海关侦查案件的延押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检察院审批。

□层报机关没有不批准延押权限,但具有不予受理权限。

□退回补充侦查阶段不能延押,侦查机关认为伤势需进一步鉴定不能为延押理由。

□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应将事后备案审查修改为事前报批审查。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至一百二十八条,对侦查羁押期限延长(重新计算)的条件、期限、权限等作了比较具体明确的规定。但司法实践中,在审查延长(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工作上仍然存在不太规范、随意性较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梳理并明确。与此同时,刑事诉讼法关于侦查羁押期限的某些相关规定也存在不完全合[……]

Read more

远程操控类犯罪案件中被害人地也可以认定为犯罪地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利用电话、网络实施远程操控的诈骗、盗窃、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犯罪案件(以下统称远程操控类犯罪案件)大量出现。司法实践中这类新型案件基本特征均系犯罪嫌疑人的操控行为地、提取赃款行为地、居住地在一个城市,而被害人与嫌疑人联系时使用的手机、网络终端所在地、被害人转账地、被攻击服务器所在地(以上地域往往也是报案地)在另一个城市。这些案件主要争议在于,被害人与嫌疑人联系时使用的手机、网络终端所在地、被害人转账地、被攻击服务器所在地(以下统称被害人地)的司法机关对案件是否有管辖权。

有观点认为,被害人地司法机关依法没有管辖权。根据我国有[……]

Read more

该案是抢劫中止还是抢劫未遂

作者:臧秀峰郑春笋来源:中国法院网内容:案情:某晚,被告人张某、王某、李某在一河堤上预谋抢劫摩托车。他们折断路旁小树,制成三根木棍,三人各持一根,截住从此路过的骑摩托车的赵某。张某说:“我骑骑你的车!”赵某说:“干么?我是某厂的。”张某即放赵某走了。后三被告人因涉嫌其它犯罪被提起公诉。据他们供述,当初放走赵某,一是嫌赵某的摩托车旧;二是因为某厂就在附近,如果三被告人实施抢劫,恐怕被人抓住。

分歧:

该案中三被告人抢劫赵某的行为是抢劫中止还是抢劫未遂?对此,主要存在以下分歧:

第一种意见认为,三被告人抢劫赵某的行为属犯罪中止。理由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

Read more

帮助他人取赃款却私自截留共计3.7万元的行为如何定性?

麻孝兵

案情:

2008年9月初,谢某和徐某共谋诈取他人钱财。谢某请人伪造了一张身份证,并用此身份证在银行办理了一张可异地取款的银行卡。9月20日,谢、徐二人先盗取他人的墓地骨灰盒,通过发手机短信的方式让死者的子女汇款10万元到指定的银行卡上。10万元汇入后,谢、徐二人害怕取款时暴露身份,就请朋友汪某用先前办的假身份证帮助取款,并许诺事成后给汪7000元“劳务费”。在谢某的陪同下,汪某三次去异地取款。第三次在滁州取款时,汪某对在外等候的谢某谎称银行卡无磁暂取不到款,需重新办卡,谢某以为真。汪某将所取的3.7万元占为己有。

分歧意见:

本案在诉讼中对汪某已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不持异议,但对汪某在取款[……]

Read more

被害人要求立案监督案件处理机制的建立

张明贵王明亮

在刑事诉讼中,对公安机关的立案活动依法实行监督是人民检察院切实履行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责的重要内容,可以防止和纠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纠,以罪代刑等现象的发生,对打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维护我国法律统一正确实施起到有力保障作用。但是在立案监督的具体实践中,由于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受案、立案情况的审查权,立案监督的线索相当有限,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的有关规定,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人民检察院在办案中发现应立而不立的案件;二是被害人对公安机关不立案决定不服向人民检察院提出要求立案监督,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案件。但第二类案件处理的相关程序更为复杂,实践中存在诸[……]

Read more

无资质运输危险化学品发生事故如何定性

作者:张力军来源:检察日报案情:2008年4月16日晚,李某、崔某、刘某、曹某从河北省邯郸市驾驶无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的大货车运输32吨特戊酰氯至天津市塘沽区新港四号路时发生事故,导致部分特戊酰氯泄漏,造成新港四号路交通瘫痪12小时的后果。

分歧意见: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后以非法运输危险物质罪将李某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人员对于此案作何处理存在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李某等人的行为构成非法运输危险物质罪。因为李某等人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没有取得运输毒害性物质资格,非法运输危险物质,危害公共安全,其行为触犯了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之规定,构成非法运输危险物质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李某等人的行为构成危险物[……]

Read more

刑罚适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危害

尹振国

摘要:当前刑罚适用存在着重定罪轻量刑、刑事自由裁量权滥用、重刑主义、侵害被告人人权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司法独立造成了严重危害。

关键词:刑法适用问题危害司法公正

刑罚适用,是指法院在认定刑事被告人有罪的基础上,依法确定对被告人是否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判处多重的刑罚,并决定刑罚是否立即执行的刑事司法活动。⑴在当前的刑事司法实践中,许多法官重视刑事被告人的定罪问题,往往轻视刑罚适用问题,加之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刑罚适用的偏差和错误,严重违背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原则。
一、刑罚适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重定罪轻量刑
在刑事司法实践中,部分法官,特别是在相当一部[……]

Read more

自己办事配偶收钱:可推定共同受贿故意

夫妻共同受贿主观要件的推定,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或其配偶拒绝承认共同受贿的故意时,检察机关根据请托人的证言,配偶收受财物的事实,请托人与国家工作人员的公务关系,推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其配偶共谋受贿的故意,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提出相当证明力反证的除外。国家工作人员与其配偶共同受贿必须以共同犯罪理论为基础。按照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夫妻共同受贿罪的构成,要求共同受贿人明确地认识到其是利用对方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并有索取、收受请托人贿赂的故意,从而共同实施了这种危害行为。

配偶收受、索取贿赂构成受贿罪共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配偶与国家工作人员共同策划非法收受、索取[……]

Read more

在公安机关发现后自动铲除所种罂粟是否可以免刑责?

李某在自家住宅院内种有罂粟。2009年5月16日,李某外出时,公安机关发现了李某种植罂粟的违法事实,经过对现场拍照并进行清点,李某非法种植罂粟共计570株。

公安干警走后不久,李某回家得知此事,遂将院内种植的所有罂粟铲除。当日下午,经公安机关传唤,李某交代了其在自家院内种植罂粟的犯罪事实。但李某认为,根据刑法第三百五十一条第三款规定:“非法种植罂粟或者其他毒品原植物,在收获前自动铲除的,可以免除处罚。”他应当被免除刑罚。

李某的行为构成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毋庸置疑,但其铲除罂粟的行为是否符合刑法条文规定的“自动铲除”呢?

一般来说,“自动铲除”分为四种情形。

第一,案发前的“自动铲除”。即行为人在公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