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讯逼供罪中的两个问题

作者:侯笑宇

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条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实行肉刑或变相肉刑的行为,构成刑讯逼供罪。这一条款的简略致使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因而有必要在理论上予以澄清。

一、刑讯逼供罪的前提

解释刑讯逼供罪,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常被忽视:在何种情况下才有刑讯逼供罪之发生?

按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条的规定,刑讯逼供罪的对象只能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没有这一前提,也就没有刑讯逼供罪。从刑法意义上探讨,从本质上讲,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是一种身份,即特定的个人要素。也就是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身份是作为犯罪构成要件。

任何身份都产生于一定的法律关系,并显示着主体在该法律关系中的特殊地位,犯罪嫌疑[……]

Read more

出具借条强行借款的行为应该定性为抢劫罪

周永军蒋为刚

2002年9月2日《人民法院报》刊登了帅国珍同志的文章《强行借款后又出具借条的行为如何定性》(以下称《帅》文),笔者对《帅》文的观点有不同看法,特撰一文与之商榷。《帅》文中介绍了这么一则案例:被告人许某纠集三人携带尖刀、玩具仿真手枪等凶器窜至某公司,向公司主人借款遭拒绝,遂以言语相威胁、凶器相威吓,迫使公司主人交出3万元,在被害人要求下许某出具了借条一份。《帅》文以被告人许某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而是符合强拿硬要、扰乱公共秩序的特征为由,认定其构成寻衅滋事罪。笔者认为,对被告人许某的行为应认定为抢劫罪,理由如下:
其一,被告人许某的行为所侵害的客体符合抢劫罪的客体特征。《帅[……]

Read more

论网络犯罪

一、前言互联网被定义为商务、政府和个人计算机在世界范围的电子通讯网络。二十世纪末,网络时代即将来临的预言已经满城风雨。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真正迈进了网络时代的门槛。

互联网最初是作为美国科学家相互通讯的方式而发展起来的。1969年初创于美国国防部。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ARPA)资助该项目,以使研究人员试验计算机相互通讯的方法。他们的发明,the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Network(ARPANET),最早只连接了4台独立的计算机,主要由科学家使用。20世纪70年代早期,其他国家开始加入ARPANET,不到1[……]

Read more

夜行掉入下水道,手包落在路面,路人不顾喝止捡走–该行为可以定性为抢夺罪

作者:李贤森

王某晚上下班回家,途经一拐弯路口时不慎掉入下水道,胳膊摔伤,手包(内有现金1.2万元)掉在路面上。此时,陈某路过,发现手包,环顾四周无人,便将其捡起。王某看见陈某捡走了他的包,大声吼道:“包是我的,还给我!”陈某见王某出不来,便扬长而去,后被抓捕归案。

该案在审理过程中,对陈某行为的定性存在较大分歧:第一种观点认为,陈某看见路上有包,环顾四周无人,将包捡起,尽管被王某发现,但王某已处于不能为的情况下,发现与不发现对其获取手包的关系不大,可视为一种带有掩盖性质的窃取行为,构成盗窃罪;第二种观点认为,陈某捡包时,是出于一种对遗忘物的占有,当其占有遗忘物时,被主人发现,他拒不归还,符合侵[……]

Read more

“酒驾”肇事案件的刑法对策分析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院院长赵秉志

近期以来,四川省成都市的孙伟铭案、广东省佛山市的黎景全案、江苏省南京市的张明宝案、黑龙江省鸡西市的张喜军案等一系列“酒驾”肇事案件,经过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这类案件的案情较为相似,在审理过程中争议焦点也基本相同,反映了当代风险社会中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发展的新特点。为了有效防范和惩治“酒驾”中的肇事犯罪,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本文将结合上述案件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探讨治理“酒驾”肇事行为的刑事司法与立法对策。

一、“酒驾”肇事案件的定罪对策

“酒驾”根据饮酒的程度不同,包括了醉酒驾驶和酒后驾驶。以往对于因饮酒或者醉酒驾车而致死伤[……]

Read more

试谈“婚内强奸”问题

“婚内强奸”是近年来法学界讨论得较为热闹的一个问题,本文试图从夫妻间的法律关系、“婚内强奸”问题在中国的特殊意义和相关刑法规范及司法实践三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虽有“漫谈”之嫌,但因水平有限,只得勉而为之。

一、从“夫妻同体”到“夫妻别体”

关于婚姻、爱情,西方有这样的传说:男女曾为一体,上帝把他们分开,推入茫茫人世。从此,双方都在等待或追寻自己的另一半,通过爱情和婚姻,他们又合二为一。中国古代儒学认为阳与阴、乾与坤、夫与妻相互对应,在天人合一中,自有“夫妻一体”之说。从法律人的眼光来看,这当然不仅仅是浪漫的故事,其间表明了古代社会对夫妻间法律关系的态度,此即所谓夫妻同体主义。它是指男女双方结婚之[……]

Read more

自由裁量与不起诉制度的完善

审查起诉活动中的自由裁量权是刑事诉讼法确立的一项重要权力,体现着刑事诉讼的某些价值并发挥着实现某种预期的目的的功能。像法律中许多与“自由”相联系的概念一样,自由裁量中的自由仅仅是在一定限度内的自由,要受到特定条件的限制,逾越这些限制意味着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正确应用自由裁量权,才能取得应有的功效,同时防止该权力在运作中出现偏失。

一、自由裁量的含义和功能

自由裁量权就是法律赋予的、根据自己认为适宜与否决定是否采取某种措施、给予某种救济或者采纳某项证据的权力,这项权力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及其人员拥有的。赋予国家机关及其人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就是为其自主决定、自主行为提供一定的空间,这是充分考虑到诉讼中人[……]

Read more

试论我国刑法属人管辖权的立法完善

一、我国刑法关于属人管辖权的规定,未能涵盖单位犯罪的应有成份

我国刑法中的属人管辖权,是我国刑法空间效力范围的重要内容,是对属地管辖权的重要补充。现行刑法第七条分二款对此作了明确规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照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第二款)。现行刑法关于属人管辖权的规定,扩大了刑法对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实施犯罪的适用范围,增加了对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的特别规定。应该说,这些规定,适应了我国日益开放,对外交流不断扩大的[……]

Read more

由一肇事逃逸案谈机动车致人损害的责任承担

作者:陈新华邱正江来源:中国法院网内容:[案情]2006年7月18日,于某驾驶机动车与苏KK82XX号二轮摩托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于某受伤,苏KK82XX号二轮摩托车的驾驶人弃车逃逸。经查,1997年12月潘某以陆某的名义领取了苏KK82XX号的车牌号码,潘某系该二轮摩托车的实际车主。1998年5月潘某将该车转让给他人,后该车经过数次买卖。2006年春节期间朱某购得该车,朱某自称该车已于2006年6月被盗。该车在数次买卖过程中均未过户。

[分歧]

对本案受害人于某的损失该由谁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在审理中存在分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导致于某受伤的直接原因是苏KK82XX号二轮摩托车的驾驶人肇事行为所造[……]

Read more

公证员出具公证书重大失实行为如何定性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公证员出具公证书有重大失实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自2009年1月15日施行。《批复》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施行以后,公证员在履行公证职责过程中,严重不负责任,出具的公证书有重大失实,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条第三款的规定,以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司法实践中对于公证员出具公证书重大失实行为的司法认定存在一定认识分歧,有必要予以进一步探讨,为正确贯彻《批复》提供参考。

一、不具有公证员资格的公证机构工作人员承担部分证明活动造成公证员出具的公证文书重大失实如何认定

实践中有的公证机构由于公证员人力资源无法应对繁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