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案物品价格鉴定结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鉴定结论是鉴定人根据司法机关的指派或聘请,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案件中专门性的问题进行分析、鉴别后所提出的结论性意见。常见的鉴定结论有:1、法医鉴定;2、司法精神病鉴定;3、会计鉴定;4、刑事技术鉴定;5、其他技术鉴定。而我们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遇到的最常见的鉴定结论就是涉案物品价格鉴定结论。现笔者针对多年工作中对涉案物品价格鉴定结论所发现的一些问题谈一谈个人的见解。

涉案物品价格鉴定结论是物价部门针对刑事案件的需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涉案物品价格进行分析、鉴别、计算后所做的一种结论性意见。该证据在司法实践当中,解决了刑事案件中一些涉案物品价格难确定的问题,尤其是在侵犯财产[……]

Read more

侦查心理品质的特征、构成及培养

2003-12-31【大中小】时间:2003-11-913:40:11来源: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作者:李锡海阅读223次

侦查主体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提高在侦破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对各种心理疾患的免疫力,因而能有效地提高侦破效率。所以,对侦查心理品质的研究,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侦查心理品质的特征

侦查心理品质是侦查主体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方面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它是影响案件侦破速度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侦查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侦查心理品质有自身的一些特征:

(一)侦查心理品质具有稳定性

任何侦查主体,其心理品质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世界观和心理品质[……]

Read more

预防“村官”职务犯罪之我见

2007-5-29【大中小】被称为“村官”的村干部在农村拥有广泛的权力,管理村级公共事务,并在一定范围内代替乡镇政府行使国家的基层管理权。近年来,福建省武夷山市农村干部涉嫌职务犯罪案件频发,不仅阻碍和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引发了群众集体上访,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给农村稳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2004年至2006年5月,武夷山市人民检察院受理农村干部经济问题的举报117件次,初查36件。其中最具有典型性特征的是原武夷山市星村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兰某挪用公款案。兰某在担任星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期间,未经集体研究,私自将征地款731万元挪用给他人归还贷款和生产经营,兰某虽然已被追究刑事责任,但兰某的犯罪行[……]

Read more

询问证人应明确询问期限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这是为了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变相拘禁。但对于询问证人,《刑事诉讼法》却没有时间限制的规定。这使得在司法实践中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既然法律没有规定,询问证人就无所谓时间的限制;另一种意见认为,根据立法本意,询问证人也不得超过12小时。

笔者认为:《刑事诉讼法》应对询问证人的时间给予明确。即询问证人不得超过12小时。这是因为:《刑事诉讼法》明确要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亲属的安全”(《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第一款):“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

Read more

探究减轻处罚情节的适用规则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京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蒋熙辉

蒋熙辉(以下简称蒋):刑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了减轻处罚如何适用,但是对这一规定理解有所不同。减轻处罚是否可以突破刑法规定的最低刑种,比如,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规定,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是对应于非法搜查罪和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的量刑幅度。如果行为人实施非法搜查行为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行为,并且具备法定减轻情节的,如何量刑?是必须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量刑幅度内量刑还是在拘役之下量刑?

黄京平(以下简称黄):分析刑法分则的规定,之所以没有对某罪规定[……]

Read more

论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的机能

1810年的《法国刑法典》,即拿破仑刑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具有同样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标志着世界刑法自古代迈入近代,成为近代刑法的开山之作,也成为近代世界各国制定刑法典时的楷模。近代刑法的两大标志同时出现在这部《法国刑法典》中,因而这部刑法典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近代刑法的里程碑。近代刑法的形式性标志,就是刑法典在立法技术上采取总则与分则两编的立法体例,首先从这部拿破仑刑法典开始的;而近代刑法的实质性标志则是在立法上明确规定罪刑法定原则。

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在人类社会中始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当人类步入文明时代,以社会总代表自居的国家就出现了,它力图使各种利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而这种[……]

Read more

试论我国刑法中的“徇私”类渎职犯罪

摘要:我国刑法中的“徇私”类渎职犯罪是指我国刑法分则条文中明确规定的,以“主观故意徇私”为成立犯罪构成要件的一类渎职犯罪。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徇私”的理解是办好此类案件的关键。本文试从“徇私”在此类渎职犯罪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及如何理解“徇私”中“私”的内涵来论述此类渎职犯罪。

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徇私”类渎职犯罪共有16个条文18个罪名(如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商检徇私舞弊罪等),除了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第二款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修正的第一百六十八条第三款将“徇私”舞弊规定为加重处罚的情节外,其他条文都将“徇私”规定为成立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关于“徇私”如何理解,是刑法中所有“徇私”[……]

Read more

紧急避险并非排除危害,而是责任阻却–山猪袭人案背后的法理探析

【案情】某地曾发生这样一起案例:探勘队员甲乙二人行于林中,忽有山猪出现攻击乙。乙倒地,状甚危急。甲虽然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开枪,也不无可能误中乙,可是为了救乙一命,只好瞄准山猪射击,不幸果真射中乙。乙于送医途中死亡。甲刑责如何?

【传统法理评析】根据我国传统的放任理论,即放任属于介乎希望与不希望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意志形态,本案不属于间接故意犯罪。因为甲的射击行为是为了救乙一命,固然是不希望射中乙,更谈不上射中乙的希望。同时,甲的行为也不属于轻信过失,因为轻信过失的一个特征是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而在本案中,甲对射杀乙的危害结果并不存在一个能够避免的轻信,他相信危害结果是有可能发生的,他只有一个只[……]

Read more

未发现其驾驶的半挂车撞倒他人而继续行驶的行为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本案是否应定交通肇事逃逸罪?

【案情】

2008年11月28日8时晚左右,钱某驾驶一辆重型普通半挂车,途经正在修理路面比较颠簸的某交叉路口,与对面驶来的一辆轿车相会。被害人吴某驾驶二轮摩托车在钱某驾驶的重型普通半挂车侧面行驶,被钱某驾驶的半挂车撞倒。事故发生后,钱某驾车继续前行。对面交会的轿车发现钱某驾车未停后,当即报警并转头追上钱某。吴某经送医院抢救无效于当日死亡。经法医鉴定,被害人吴某系交通事故致胸腹脏等器官损伤失血性休克而死亡。经交警队认定,钱某应负此事故的全部责任。

现场目击证人证实,事故发生后钱某先减速,后停顿了一下,又加速前行。钱某供述的解释是,当时自己未发现其驾驶的半挂车撞倒他人,以为[……]

Read more

刑法法典化及其可能性

一、概述

各国刑法面对共同的任务:认识犯罪并提出处置对策。犯罪构成是研究犯罪、刑法内容规律性的核心。在认识论上,刑法内容的规律性更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世界各国刑法中犯罪构成要素基本相同就是明证。尽管各国存在思维方式、社会制度方面的差异,对犯罪构成的设计有所区别,但规律性仍是主要的。

我国刑法中犯罪构成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四要件。犯罪客体是国家保护的社会关系受到侵害,犯罪行为之所以被称为犯罪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严重地侵害了国家保护的社会关系,对社会行为是否判定为犯罪的取舍权在于国家意志。将侵害客体作为构成要件是国家态度的集中体现。犯罪主体是个人(含法人)。国家和个人是两极,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