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请批捕在逃犯检察机关应予受理(检察日报)

在共同犯罪案件中,部分犯罪嫌疑人在案,部分则在逃,公安机关在报捕在案犯罪嫌疑人时往往将在逃的同案犯罪嫌疑人一同报捕。对此问题如何处理,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各地检察机关做法不一:有的不予受理,有的则受理。笔者认为:对公安机关提请批捕在逃的犯罪嫌疑人,检察机关应予受理。理由如下:

1.批捕在逃犯于法有据。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下称《诉讼规则》)第九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审查逮捕部门办理审查逮捕案件,应当指定办案人员进行审查。办案人员应当审阅案卷材料、制作阅卷笔录,提出批准或者决定逮捕、不批准或者不予逮捕的意见,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请检察长批准或者决定;重大案件应当经检察委员会讨[……]

Read more

当前毒品犯罪形势与刑事审判工作

作者:最高人民法院高贵君方文军

一、当前毒品犯罪的形势与特点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禁毒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2005年以来,各有关部门广泛深入地开展禁毒人民战争,遏制了毒品快速蔓延的势头,扭转了一些地方毒品危害日趋严重的状况,实现了我国禁毒斗争形势的好转。当前,我国禁毒形势总体稳定,并呈持续好转的发展势头。但是,全球毒品问题总体呈恶化趋势,阿富汗、美洲等一些敏感地区的毒品问题与国际恐怖势力、有组织暴力犯罪相互交织,成为严重威胁地区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受全球毒情恶化的大环境影响和金融危机带来的消极作用,我国禁毒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仍很严峻。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突[……]

Read more

完善惩治恐怖活动犯罪立法

所谓恐怖活动犯罪,是指基于政治、社会或者其他动机,为制造社会恐慌,以恐怖性手段所实施的侵犯人身、财产等严重危害社会而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在强烈谴责恐怖活动的同时,迅速采取各种措施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犯罪,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进行反恐刑事立法,为惩治与防范恐怖活动犯罪提供更为锐利的法律武器。本文拟就惩治恐怖活动犯罪的中国国内立法对国际刑法规范的回应与借鉴问题予以简要研析。

一、惩治恐怖活动犯罪的国际暨各国立法

惩治恐怖活动犯罪的国际刑法规范肇始于1937年的《防止和惩治恐怖主义公约》。嗣后,联合国、联合国附属组织及有关组织、区域性[……]

Read more

当前职务犯罪的几个特点及预防对策

职务犯罪行为在本质上是权力的异化和失控,是腐败现象中最为突出的表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职务犯罪活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如何把握现阶段职务犯罪的特点并做好预防工作,笔者就这一问题谈点粗浅认识。

一、特点

1、贪利型、渎职型职务犯罪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案件数量将呈波浪式上升,侵权型职务犯罪则稳中有降。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正在经历一场大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内,贪利型、渎职型职务犯罪不可避免地长期存在,并发生新的变化,出现新的特点。从职务犯罪总体发展趋势来看,侵权型职务犯罪将呈稳中有降的趋势。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司法人员和全[……]

Read more

如何理解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我国刑法第384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归还的行为构成挪用公款罪。因此,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便成为构成本罪的关键。然而在法党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对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理解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1989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关于执行<关于惩治贪污、贿赂罪的补充规定>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就曾对这一问题作出过具体的规定。新刑法实施后,同样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于1998年和2001年先后出台两个司法解释,特别是2001年《关于如何认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有关问题的解释[……]

Read more

运输司机窃取封缄油罐内汽油的行为定性?

【内容提要】司法实践中,对油罐车司机在运输途中“偷油”案件的定性存在较大争议,其关键问题在于对封缄油罐内汽油占有归属的认定。刑法中占有的核心内涵是对财物的实际支配或者控制,其中包括事实上的占有。对于封缄委托物的占有归属,应在坚持“区别说”的前提下,根据委托人与受托人在支配或者控制该财物方面的不同情况进行认定;而判断运输途中封缄油罐内汽油的归谁占有,须从托运人与承运人之间、承运人内部主体之间的占有关系两个层面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结合运输司机是否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主体身份是否为国家工作人员、行为对象是否为公共财产等因素予以定罪。

【关键词】占有封缄委托物职务上的便利

近年来,我国物流运输领域[……]

Read more

道路交通中的事故认定

程超

我国每年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有数十万起,其中绝大多数案件要经过公安机关交警部门作出事故认定,无论是作为交通肇事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还是作为民事案件处理道路交通事故赔偿纠纷,以及交警部门对违章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罚的依据,公安机关作出的事故认定书都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交通事故认定机制却一直为各方所质疑,司法实践中对交通事故认定的性质以及是否具有可诉性也未能形成统一的看法,即使《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来,对此质疑仍有增无减,笔者拟就肤浅的认识参加探讨,以求指正。
一、与原《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相比,2004年5月1日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事故认定的几点变化。
1、《道路交通安全法》第[……]

Read more

自首中“形迹可疑”情形的认定

作者:黄京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蒋熙辉(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学博士)

蒋熙辉(以下简称蒋):司法实践中,被告人因为形迹可疑而被治安人员盘问、教育进而供述罪行的,应否认定为自首?我们今天将对“形迹可疑”的自首情形进行分析,以发生在某地的一起抢劫案为例:2000年4月,张某在甲地实施一起抢劫案,获得现金2万元;抢劫之后,张某潜逃回乙地躲藏。甲地警方经多方侦查,没有发现嫌疑人。一年后,张某以为风声已过,回到甲地。一日在街上闲逛,遇到警察巡逻,遂惊慌失措驾车逃窜。警方追截拦获张某,一经盘问,张某全部交代了自己的抢劫罪行。对于张某的行为,应否认定为自首?黄京平(以下简称黄):传统观点认为[……]

Read more

连环诈骗的刑事案件中如何确定被害人?

案情:2006年8月,犯罪嫌疑人张某对刘某谎称:自己手中掌握一个应届高中生入某军校指标,需好处费12万元,让其联系合适人选。刘某将此事告知陈某,并将好处费增至14万元。陈某告知顾某,顾表示要为自己儿子办理,但让陈先垫付费用,并许诺只要事能办成,花多少钱都无所谓,肯定全部付清。陈某遂垫付14万元给刘某。刘将其中的12万元给张某,余款2万元个人留用。张某将12万元全部挥霍。后因顾某儿子未能入军校,陈某催促刘某还款,并称不还款就到其单位告发。刘某多次向张某追讨不成,自己拿出14万元退给陈某。

分歧意见:此案在处理中,对于张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没有异议,但对谁为本案被害人则存在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刘某[……]

Read more

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综述

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综述

摘要: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9月在西南财经大学召开。参加本次年会的代表共143人,收到论文80多篇。年会的中心议题是资本运营的商法问题。由于资本运营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年会集中研讨四个问题:(1)公司资本制度的完善;(2)国有资本运营的制度研究;(3)资本运营与信托制度;(4)证券投资基金制度研究。

一、公司资本制度的完善
公司资本制度是本次年会关注的重点,与会代表就公司资本制度的基本原理、规则设计、出资类型、域外研究及本土化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讨论。
(一)公司资本制度的基本原理资本维持原则在“资本三原则”中的特殊地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