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2003年刑事犯罪案件特征及防治措施

2003年,龙海市检察院审查起诉各类刑事犯罪案件462件579人,其中故意伤害案件179件197人,分别占总案件数和总人数的39%和34%;抢劫、抢夺、盗窃等侵犯财产案件93件142人,分别占总案件数和总人数的20.1%和24.5%;交通肇事案件60件60人,分别占总案件数和总人数的13%和10.4%,故意杀人案件12件12人。全年共受理的各类刑事案件主要呈现以下五个特征:

一是故意伤害案件仍居首位。共受理故意伤害案件179件197人,较去年发案率上升189%,人数上升149%.

二是故意杀人案件大幅度上升。共受理12件12人,较去年案件数上升140%,人数上升140%.其特征表现在:1、亲属间杀[……]

Read more

“继任犯”的理论与实践

“继任犯”的理论与实践

——以一起疑案为起点的分析

作者:张东超王庆刚发布时间:2008-05-2808:13:27

——————————————————————————–

人民法院报在2003年讨论了一起“吓走窃贼,占有赃物”的疑难案件,2006年又讨论了“夜行掉入下水道,手包落在路面,路人不顾喝止捡走”和“赶跑劫贼自己取财”两起类似的疑难案件,引发了笔者对这类犯罪问题的深思,萌发出“继任犯”理论的初步构想。下面笔者仅以前一案件的讨论情况为例,加以阐述:疑案引起的争鸣

(一)案情:2002年11月[……]

Read more

合同诈骗罪与经济合同纠纷的界限

合同诈骗罪与经济合同纠纷的根本区别在于行为人有无履行合同的诚意,亦即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没有这一目的,只是因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因遭天灾人祸或市场变化等客观原因,使当事人无能力继续履行合同的,只能作为经济合同纠纷处理。但是,目的是人的主观内在的心理活动,认定目的不能只凭行为人的口供或陈述,而是要根据案件的各种客观事实进行综合判断,避免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根据实践经验,笔者认为一般应注意考察以下几方面:

1.行为人有无实际履约能力。一般情况下,有履约诚意的,都是有履约能力的,否则就不会签订合同。而合同诈骗者则往往是根本没有履约能力的。

2.行为人签订合同有无使用欺骗手段。合法企业签[……]

Read more

过失犯罪法定刑配置研究

近现代以来,各国刑事立法对过失犯罪均采较为宽容和较为温和的态度,过失行为只有在对他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和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时,才被认为具有可罚性,从而予以犯罪化并配置法定刑。过失犯罪具有的特性,使其与故意犯罪之间在法定刑配置问题上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有必要将过失犯罪的法定刑配置作为一个类型化问题来进行研究。

一、过失犯罪法定刑配置的一般机理

(一)过失犯罪法定刑配置的基础

行为人在过失犯罪中虽不是故意地要侵犯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仍要对这种行为配置法定刑;有的过失犯罪所造成的直接损害后果远远大于故意犯罪,其法定刑反而轻,其理由何在?这涉及过失犯罪法定刑配置的根据问题。我们认为,过失犯罪法定刑配置的[……]

Read more

关于绑架罪的几个问题

2004-1-9【大中小】《山东法学》1999年第5期刊发的肖中华同志所撰《绑架罪略论》一文中,论述的绑架罪客观方面、主体要件等问题,尽管有一定的立法和理论根据,且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但笔者却不敢苟同。为此,针对其文中的几个问题,特撰本文同其商榷,期盼将绑架罪的探讨引向深层,从而便于司法实践中正确认定与惩处此类绑架犯罪行为。

一、关于绑架罪的客观方面问题

绑架罪的客观方面,刑法学界有单一行为说和复合行为说两种观点。单一行为说认为: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麻醉方法劫持他人或偷盗婴幼儿的行为。复合行为说有两种表述:一是认为绑架罪的客观方面是由绑架行为(或偷盗婴幼儿行为)与勒索财物或提出不法要求[……]

Read more

刑讯逼供预防

研究中的刑讯逼供指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如殴打)或变相肉刑(如冻饿),逼取口供的行为。刑讯则不一定具有逼取口供的目的。犯罪是指有责(cupability)的人或人的集群实施的具有一定强度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刑讯供逼发端于奴隶制时代,封建时代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到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随着人权观念的深入人心,各国相继废除刑讯供逼。18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反对酷刑。有关资料表明:及至20世纪的今天,刑讯逼供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世界各国。我国每年因刑讯逼供立案查处的案件在400起左右。而我国刑法已经对刑讯逼供犯罪的处罚做了相当严厉的规定,我国政府已于1986年[……]

Read more

故意和伤害在刑法上的含义准确把握

范友东

【基本案情】

肖某(女,54岁)因琐事与邻居张某(女,48岁)发生争吵,继而挽打。肖某之子余某见状后即上前帮忙,与张某发生抓扯。张某拿锄把打余某,余某乘势夺过锄把打张某腿部两下后扔掉,又用脚踢张某。张某扭住余某的衣服不放,余某便抓住张某胸前的衣服用力一推,将张某仰面摔倒在地上。张某爬起来后又与肖某挽打,继而昏厥。余某见状后对张某进行人工呼吸,但张某终因颅脑损伤而死亡。

【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余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余某见其母与张某挽打,不冷静处理,反而上前帮忙,对张某施以棒打、脚踢、推摔等伤害行为,表明其主观上有伤害张某的故意,客观上造成了张某死亡的危害后果,[……]

Read more

货车司机怕受他人伤害而强行开车,致他人从车上摔下死亡的行为该如何定性

作者:刘小华

[案情]
2007年10月25日下午,杨某驾驶一辆重型罐式货车和妻子返程途中,将刘某的一只鸡轧死。张某见此情况便招呼杨某停车,杨某未停继续行驶。张某便将此事告知了刘某,有人提出打电话叫人拦车,由于刘某没有带手机,张某便用自己的手机给张某某打电话,叫他在前面拦截该车。张某某拦车未果,便叫了林某、陶某、罗某、彭某等人分乘两辆面包车追货车。追赶过程中,罗某给佘某打电话叫其在前面拦车。当杨某见前面路上有很多人时,便放慢了车速,被追来的面包车拦停,两辆车分别停在货车的左、右前面。随后许多人围住车,林某上去拉车门并叫杨某下车,但未将车门拉开。此时,李某走上去用一根铁棒将货车的左车窗玻璃打烂,[……]

Read more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罪名的理解与适用

2007年6月13日,人民法院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案例:一被告人分别于2005、2006年以明显的低价购买了金杯牌面包车及桑塔纳2000型轿车各一辆,经查,这两辆汽车均系被盗车辆。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审理后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与盗窃、抢劫、诈骗、抢夺机动车相关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规定,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1000元。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这一新罪名是由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公布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六)》而来,该《修正案》将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修改为“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

Read more

已宣告死亡的人结婚是否可以定性为重婚罪?

黑龙江省北安市人民法院朱凯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6条规定,被宣告死亡的人与配偶的婚姻关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灭。死亡宣告被人民法院撤销,如果其配偶尚未再婚的,夫妻关系从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如果其配偶再婚后又离婚或者再婚后配偶又死亡的,则不得认定夫妻关系自行恢复。而在审判实践中,涉及公民在被宣告死亡后又与他人结婚,其原配偶发现并未死亡,又申请撤销死亡宣告,这时其原配偶并未再婚,对于此时该被宣告死亡人在被宣告死亡后结婚的行为是否构成重婚罪?

一种观点认为,此种情况下该被宣告死亡人结婚的行为应构成重婚罪。《刑法》第258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

Read more